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近期與 Loopring 協議創辦人 Daniel Wang,在 X 平台討論了 Rollup 去中心化的時機問題,Wang 強調程式碼需經實戰考驗,而 Vitalik 則認為應在證明系統可靠時去中心化。
(前情提要:Vitalik:Ethereum過度複雜,L1應在五年內簡化至「接近比特幣」的程度)
(背景補充:以太坊基金會拒絕透露「Vitalik投票權重」,治理透明度遭社群質疑:根本中心化)
Loopring 協議創辦人 Daniel Wang,於 5 月 4 日在 X 平台上針對以太坊 L2 Rollup 的去中心化安全性問題發表了看法,引來了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的回應。
兩人討論的焦點聚焦於 Rollup 何時應從中心化或部分去中心化(Stage 0 或 Stage 1)轉向完全去中心化(Stage 2),以及如何確保這一過程的安全性。
Daniel Wang:程式碼成熟度是 Rollup 安全的關鍵
Daniel Wang 強調,程式碼的實戰成熟度對確保系統穩定性至關重要。他認為,即使 Rollup 達到完全去中心化的第二階段(Stage 2),若其程式碼未經真實環境的壓力測試,仍可能存在漏洞,無法抵禦以利潤為動機的駭客攻擊,例如國家支持的 Lazarus 集團。
因此 Daniel Wang 指出,Rollup 管理著大量資產,必須在高經濟壓力下證明程式碼的可靠性。對此他提出了「#BattleTested」標籤作為獨立評估標準,專注於程式碼成熟度,與 L2Beat 的階段模型(Stage 0-2)分開評估。具體標準包括:
- 程式碼在以太坊主網運行超過 6 個月。
- 持續保護至少 1 億美元的總鎖定價值(TVL),其中至少 5,000 萬美元為 ETH 和主要穩定幣。
- 每次程式碼升級後,需重新通過考驗以保留標籤。
Daniel Wang 在推文中這樣寫道:
1/ 並非所有程式碼都生而平等。一個 Rollup 可能達到第二階段,但執行的卻是從未在真實壓力下測試的新程式碼。
2/ 我提議一個獨立的標籤:#BattleTested。一個 Rollup 若其當前程式碼和配置已在以太坊主網上運行超過 6 個月,且持續保護超過 1 億美元的總鎖定價值(TVL),其中至少 5,000 萬美元為 ETH 和主要穩定幣,則可稱為 #BattleTested。
3/ #BattleTested 並非永久的。任何升級都會重置計時。Rollup 必須再次通過在實際價值下的生產環境證明其運作來重新獲得此標籤。
4/ 此標籤獨立於 @l2beat 的階段模型。一個 Rollup 可能達到第二階段但未獲 #BattleTested,或者已獲 #BattleTested 但未達第二階段。一個關於去中心化,另一個關於程式碼成熟度。
5/ @taikoxyz 的目標是達到第二階段,並使用 #BattleTested 的程式碼進行升級(我們可能需要另一個以太坊測試Rollup……)。
1/
Not all code is created equal. A rollup can be Stage 2, but running fresh code that’s never been tested under real stress.I propose a separate label: #BattleTested.
— Daniel Wang (@realdantaik) May 4, 2025
Vitalik Buterin:去中心化需證明系統足夠可靠
對於 Daniel Wang 的觀點,Vitalik 則強調,Rollup 去中心化的時機應基於證明系統(Proof System)的可靠性,只有當其故障機率低於中心化風險時才適合進入 Stage 2。他提出了一個簡化數學模型,假設安全委員會成員有 10% 的獨立故障機率(包括活性失敗或安全性失敗),比較 Stage 0(4-of-7 多重簽名)、Stage 1(6-of-8 多重簽名)與 Stage 2 的個別安全性。
Vitalik 續指出,現實中安全委員會可能因共謀或同時被攻擊而出現「共同模式失敗」,使得 Stage 0 和 Stage 1 的安全性低於模型預測,因此實際上應更早進入 Stage 2。他提倡將證明系統設計為多重簽名結構,以降低故障機率,並建議 L2Beat 納入證明系統的審計與成熟度指標,以提升跨項目評估效率:
以下是顯示何時進入第二階段的簡化數學模型。
假設: 每個安全委員會成員有獨立的 10%「故障」機率
我們將活性失敗(拒絕簽署或密鑰無法存取)與安全性失敗(簽署錯誤內容或密鑰被駭)視為同等機率
目標:在上述假設下最小化協議故障的機率
第零階段安全委員會為 7 人中需 4 人同意,第一階段為 8 人中需 6 人同意
請注意,這些假設非常不完美。現實中,安全委員會成員存在「共同模式失敗」:他們可能共謀,或全被脅迫,或以相同方式被駭等。這使得第零階段和第一階段的安全性低於模型顯示,因此進入第二階段的最佳時機比模型暗示的更早。
此外,證明系統的故障機率可通過將證明系統本身設為多個獨立系統的多重簽名來大幅降低。我猜測最初幾年的所有第二階段部署都將採用這種方式。
考慮到這些,以下是圖表。X 軸為證明系統故障的機率,Y 軸為協議故障的機率。
隨著證明系統品質提高,最佳階段從第零階段轉向第一階段,再從第一階段轉向第二階段。使用第零階段品質的證明系統進行第第二階段是最糟糕的。
簡而言之:@l2beat 理想上應展示證明系統的審計和成熟度指標(最好針對證明系統實現,而不是整個 Rollup,以便重複使用),並與階段一同顯示。
Here is a simplified mathematical model that shows when to move to stage 2.
Assumptions:
* Each security council member has an independent 10% chance of "breaking"
* we treat liveness failure [refusal to sign or keys inaccessible] and safety failure [signing a wrong thing or… pic.twitter.com/KM8EIZF9Io— vitalik.eth (@VitalikButerin) May 5, 2025
📍相關報導📍
V 神「DeFi 發展有限論」遭抨擊,Uniswap執行長:抬高ETH幣價不是Vitalik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