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啟動「加密旅遊沙盒」,外國遊客可將比特幣換泰銖消費,嚴格禁止直接加密支付,觀光與金融科技結合引發各界關注。
(前情提要:泰國將全面開放「旅遊加密支付」,觀光大國力拼數位轉型 )
(背景補充:泰國清邁的 Web3 數位遊牧人的真實所見 )
泰國再度把觀光業推到加密經濟最前線。7 月 17 日,泰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與泰國中央銀行 (BoT) 宣布啟動全國「加密旅遊沙盒」,讓外國遊客可以把手中的比特幣等數位資產兌換成數位泰銖,再透過受監管的電子錢包掃碼付款。
過去泰國已多次嘗試讓旅遊場景接受加密貨幣,本次計畫規模由先前普吉府單一景點擴大到全國。但詳細使用規章與辦法,目前仍不清晰。
加密旅遊沙盒是什麼?
根據曼谷郵報,這個「加密貨幣換數位泰銖」沙盒測試為期 18 個月,可視成效延長。流程設計強調「不碰非法定貨幣支付」,遊客先在持牌交易所把加密資產換成數位泰銖,再用受泰國央行監管的電子錢包掃碼消費。
所有過程的角色:交易所、經紀商、電子錢包民間業者,都必須取得泰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牌照並遵守反洗錢規範。
這替泰國的旅遊熱點給出了新支付選項,也回應近期政府推動數位金融的方針。官方希望藉免去匯兌手續與信用卡授權流程,吸引對加密資產熟悉的高淨值客群,加快疫情後觀光復甦。
從普吉島試點到全國
2024 年底,時任總理塔克辛·西那瓦提出「普吉沙盒」,構想讓遊客在普吉島直接用比特幣結帳,雖然最終僅停留在概念階段,但經驗促成當前加密貨幣的國家級規劃。
泰國 Binance 執行長 Nirun Fuwattananukul 認為最大差異在於監管層次,他說:
「這次由 SEC 與 BoT 親自上線,不再是地方自發,代表政策正式納入金融基礎建設。」
範圍從單一島嶼擴大到全國,顯示主管機關在加密友善與審慎管控間尋求新平衡。同時也回應先前業者呼籲,希望把加密支付納入正式法規框架,減少灰色區域。
旅遊業者還「不懂」
SEC 通告列出多重門檻:持牌業者需執行 KYC、客戶盡職調查 (CDD) 與鏈上鑑識工具,並定期對 AMLO 提交報告。泰國 SEC 官方公告強調,任何交易一旦遭標記為可疑,必須在 24 小時內通報。泰國也正在修法,要求交易所揭露發送方與接收方地址,強化可追溯性。
不過旅遊業者仍憂心落地細節。泰國旅遊業理事會副主席 Bhummikitti Ruktaengam 提醒:「監管機關還沒說明哪些幣種能用,旅遊業者也不確定如何配合 KYC。」他擔心若配套不足,熱點地區恐再現洗錢疑慮。
加密觀光正紅
泰國觀光年訪客量曾突破 4,000 萬,疫後仍在觀察復甦期。
加密貨幣直接換數位泰銖沙盒若能順利運行,不僅替旅遊業增加收入管道,更可能成為國際跨境支付的新模範。泰國政府把計畫定位為「數位資產與觀光深度整合示範」,期盼利用泰國的觀光強勢取得金融上的用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