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前發生一起行車糾紛轉為暴力衝突,被毆打的機車騎士求助「生成式 AI」撰寫訴狀,最後成功打贏官司。比特幣及虛擬通貨發展協會副秘書長林上倫律師解讀此事,AI 並不是取代了律師。
(前情提要:AI能翻案?無律師女靠ChatGPT挖500萬遺產詐騙、說服法院重啟調查 )
(背景補充:林上倫律師專文》從Harvey跟Lawsnote判決,看AI時代的著作權戰爭 )
最近,一則「車禍受害者用AI告贏三位律師」的新聞在社群上引發熱議。許多法律同道的直覺反應是:這不過是譁眾取寵。畢竟,一個車禍後被打的刑事傷害案件,事實明確,加上有檢察官偵查起訴,本就是「必勝局」。
贏了,似乎不能證明AI的威力;輸了,那才叫新聞。
然而,如果我們的洞察僅止於此,那就錯失了這個案例所揭示的、關於法律行業未來的深刻變革。
仔細解構這位當事人的操作,他並非胡亂將事實丟給AI,而是進行了一系列極其「正確」的步驟。這件事,精準地預示了在AI浪潮下,法律工作者的核心價值,正從「執行者」轉向「編排者」。
觀點一:你的免費諮詢,正在成為AI的頂級燃料
此案最關鍵的一步,是當事人輸入給AI的Prompt(指令),並非個人的片面之詞,而是「整合了多位律師免費諮詢後的結論與建議」。
這點值得所有法律人警惕:在AI時代,無償的專業輸出,正在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被「加值」利用。
生成式AI最可怕的能力,在於其高效整合「非結構化數據」,會議紀錄、策略筆記、事實陳述,都能被轉化為邏輯嚴謹的法律文書。但AI的產出品質,完全取決於輸入的品質,也就是所謂的「Garbage In, Garbage Out」。
一個只會模糊地說「我被人打了,該怎麼告?」的Prompt,與一個整合了「數名律師的爭點分析、證據策略與請求權基礎判斷」的Prompt,產出的結果是天壤之別。
換言之,你出於善意提供的免費諮詢、你腦中的專業判斷與訴訟策略,無形中都成了優化對方AI Prompt的「頂級燃料」。當事人等於是拿著你的智慧,去聘請一位全年無休、成本極低的AI助理。
所以,我必須直言,免費諮詢的商業模式已然失效,在未來,每一次專業輸出,都是一次極具價值的「Prompt工程」。
觀點二:從法律工匠,進化為「案件編排者」
此案的第二個亮點,在於當事人展現了清晰的「分層處理」思維。他懂得將訴狀拆解為「事實陳述」與「請求權基礎」,並親自查核法條,以規避AI的「幻覺」(Hallucination)。
這揭示了什麼?他懂得一個法律案件的「架構」。 這正是律師專業的精髓所在,也是AI短期內無法取代的核心能力——成為一名「編排者」(Orchestrator)。
當事人帶著一個傷害案件上門,我們的價值體現在:
- 系統性歸類: 我們能立刻判斷,這涉及刑事傷害罪,並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 精準拆解: 我們清楚刑事犯罪的「構成要件」,與民事侵權的「請求權基礎」之間的差異。
- 架構設計: 我們知道一份合格的訴狀,應如何鋪陳事實、引用法條、組織論點。 這些深植於我們腦中的知識體系,就是設計案件處理流程的「藍圖」。
在AI的輔助下,律師的角色不再是逐字撰寫的工匠,而是運籌帷幄的總指揮。
我們的核心工作將轉變為:
- 問題定義(Define): 將客戶混亂的敘事,轉化為精準的法律爭點。
- 流程設計(Design): 規劃從證據整理、策略擬定到書狀生成的完整路徑。
- 任務分派(Delegate): 將設計好的每一個環節,下達精準的Prompt給AI高效執行。
- 品質控管(Verify): 審核AI產出,驗證其正確性,並注入策略性的微調與人性的關懷。
結論:未來屬於懂得駕馭AI的法律人
這個案例,不是律師行業的末日警鐘,而是轉型的序曲。它告訴我們,單純的法律文字工作,其價值正在被快速稀釋。
未來,法律行業的競爭力,將不再取決於誰更會背法條,或誰的文筆更好。真正的贏家,是那些懂得如何將自身專業知識「架構化」,並透過精準的「編排」,駕馭AI這個強大工具的法律人。
掌握「編排者」思維,不僅是為了生存,更是為了在下一個世代的法律服務市場中,掌握無可取代的絕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