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羅明才翻出央行舊話「比特幣是詐騙不要買」,痛批一句話讓年輕人錯過 18 倍暴富機會、國家財富白白流失。
(前情提要:金價破新高3790美元「台灣銀樓擠滿人」,聯準會降息加溫避險需求、下輪換比特幣?)
(背景補充:台灣1萬元普發現金拍板「11月5日預先登記」,全買比特幣時機到了?)
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立委羅明才今(30)日翻出央行總裁多年前一句「比特幣是詐騙不要買」的評論,直言這句話讓許多年輕人錯過了 18 倍暴富機會,而央行也失去了為國家財富增色的機會。隨著今年黃金價格不斷衝高、比特幣突破 12 萬美元,央行僅緊握「安全、流動」原則的做法,是否過於保守,再度被熱議。
「一句話」帶來的機會成本
羅明才在質詢中列出兩組數字:六、七年前比特幣約 6,000 美元,如今漲至 11 萬美元;同期黃金從 1,271 美元漲到 4,000 美元。他強調,若當年聽從央行建議避開比特幣,「資產就像關在保險箱,眼睜睜錯過市場的複利」。他同時引用當時央行總裁的原句:
「比特幣是詐騙,不要買。」
這段話成了今天檢討央行觀念是否落後的起點。
央行的安全至上策略
面對批評,央行副總裁朱美麗重申,外匯存底配置以「流動性及安全性」為首要考量,因此過去沒有購買加密貨幣,同時也因黃金處於高檔而未加碼。她解釋,劇烈波動的新興資產若比例過高,可能衝擊國家準備金穩定度。雖然央行總裁楊金龍先前表態黃金「只買不賣」,但整體持有量仍占外匯存底不到 5%,顯示央行對避險資產的配置態度依舊審慎。
不過在國際間,多數央行已把黃金視為分散風險的重要工具,甚至有研究預估比特幣終將與黃金並列為主權國家儲備資產。對比之下,台灣央行是否該微調權重,也成為了委員會的討論焦點。
監管空窗與產業佈局
另外,羅明才也將矛頭指向金管會,質疑規劃中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竟沒有把虛擬資產列入發展藍圖。他提醒官員「不持有、不瞭解」加密產業,將難以訂出有效管理制度。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則回應,現階段產業環境尚未成熟,後續會視市場狀況再調整。儘管金管會草案正研擬《虛擬資產服務法》,但官方節奏仍被外界認為偏慢,恐導致白領與新創轉向新加坡、香港,尋求更友善的監管環境。
風險與機會的平衡點
央行固守穩健,意在降低短期市場波動帶來的沖擊;然而全球金融格局正急速變化,單靠傳統工具已難完全分散風險。不少分析指出,現在可透過「小比例、多元化」的策略,將新興資產納入試點,並以衍生性避險手段控制風險。如此既不背離安全原則,又能捕捉新市場紅利。
📍相關報導📍
台灣人在BNB Chain發「鏟子超人」迷因幣,用花蓮同情心割韭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