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於 YouTube 針對 AI 內容頻道的最新政策動態,分析 7 月 15 日相關「封殺 AI 頻道」傳言的真實性,以及官方澄清背後對內容創作者與平台生態的深遠影響。
(前情提要:馬斯克 xAI 每月燒 10 億美元快斷炊?計劃新融資 93 億美元、營收現況 )
(背景補充:Grok4智力比分贏了OpenAI o3和Gemini 2.5 Pro!多元競爭轉戰政治面? )
本週稍早,社群盛傳自 7 月 15 日起 YouTube 將「封殺所有 AI 頻道」或「全面禁止 AI 影片營利」,甚至流傳出多種停權黑名單與政策大限說法。
不過根據 YouTube 官方說明澄清,這次更新並非針對 AI 內容本身,而是針對「大量製作、內容高度重複」的現象。平台明確指,歡迎創作者運用 AI 工具提升敘事品質,只要內容具備原創性與誠實標註,仍可參與營利。
需要明確的是,我們並非推出新的 YouTube 合作夥伴計畫 (YPP) 政策。這只是我們長期存在的「重複內容」準則的小幅更新。我們會根據 YouTube 上的內容定期更新和改進我們的政策,此次更新旨在明確此政策涵蓋大量生產或重複的內容,這些內容通常被觀眾視為垃圾內容。這類內容始終不符合獲利條件,因為我們始終要求 YPP 的內容必須是原創且真實的。我們也將此政策的名稱從「重複內容」更名為「不真實內容」。無論內容是如何製作的,這些準則均適用。
也就是說,單純利用 AI 產製圖片、配音,並不會自動被歸類為「不真實內容」。關鍵在於,是否每一支影片都經過獨立構思、腳本撰寫與後製,還是只是批量生產、內容僅有表面差異。
AI 內容不是原罪,重點在「原創」與「差異化」
從 YouTube 官方聲明來看,平台關注的重點是內容的「原創度」與「附加價值」,而非單純由 AI 生成就一律排除,但如果你的內容是以下幾種方向,那就有可能遭到官方審查:
- 舉例來說,你的內容單純是將外媒影片透過 AI 加上中文字幕,並沒有自己的觀點或是剪輯
- 單純拼接 AI 生成的音樂,沒有任何巧思
- 跟風重複性的內容:例如最近使用 Veo 3 製作的 ASMR 影片、同質性高的動物影片…
政策調整背後的 YouTube 策略
根據 YouTube 官方澄清,其實這項規定「早已存在,只是重申並細化定義」。
當 AI 工具普及後,低成本大量產製內容的門檻大幅降低,為了避免太多垃圾內容的產生,拖累了平台的發展,YouTube 也必須重新劃定原創與機器的界線。
但對全球創作者而言,這次政策調整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只要能證明內容具備獨特觀點、深度編輯與個人風格,即便有 AI 參與,也不會被一刀切。
簡單來說,與其擔心 AI 工具本身,不如回歸內容本質:平台要的不是產量,而是「質量」與「誠信」。也再一次提醒創作者:唯有原創、差異化與專業,才能在平台長遠生存。
📍相關報導📍
法幣沒救了!馬斯克喊「美國黨支持比特幣」,中本聰思想或成黨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