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爾街巨鱷取代早期信仰者,比特幣看似迎來了黃金時代,然而金融權力交接的背後,是其核心價值的悄然質變,金融化的背景下,未來如何催生一種更稀缺、更純粹的資產—「原生比特幣」。
(前情提要:德勤調查:99%企業CFO將長期採用加密貨幣,穩定幣與比特幣備受關注)
(背景補充:百億賣壓沒能動搖比特幣,BTC 下一目標衝上 14 萬美元? )
當市場為比特幣(Bitcoin)早期巨鯨(Whale)的退場而歡呼,將其視為「市場成熟」的健康訊號時,我彷彿看見了過往資本市場熟悉劇本再次上演:一場精心包裝的權力轉移,正以「主流化」之名,悄悄地玩著舊遊戲的本質。
延伸閱讀:他賣完了!8萬枚比特幣遠古巨鯨「全部出貨」套現90億鎂,Galaxy喜賀史上最大客戶
看到新聞標題高喊著「舊時代的守衛正被新時代的泰坦取代」,華爾街的機構、ETF 如同飢渴的鯊魚,大口吞噬著早期信仰者拋出的籌碼,加密用戶與華爾街正發著各種奇怪的分析聲稱這是新時代的到來。
表面上是場雙贏的盛宴,OG Bitcoiners 實現了驚人的財富自由,而比特幣則獲得了進入全球金融體系的門票,價格似乎有了更穩固的支撐,然而當我撥開這層由流動性與制度化交織而成的迷霧,我看到的卻不是一個單純的資產換手,而是一個深刻的價值分裂,一個比特幣網路與商業包裝本質的衝突正在展開。
這場看似健康的輪替,正在無形中催生出一種比比特幣本身更為稀缺、更接近其原始理想的資產——「原生比特幣」(Native Bitcoin)。華爾街的擁抱,或許不是加冕,而是一劑甜蜜的毒藥。
比特幣雙重宇宙:「金融比特幣」vs「原生比特幣」
我們先建立一個核心認知:比特幣的金融化,大家喊的「20xx年100萬美元」,在未來並非讓所有比特幣有著同樣的升值價格,只是一個可描述的模糊願景,背後實際上的真實價值層級,在不同層次都可能出現分裂:
第一個分裂宇宙,是「機構級比特幣」(Institutional BTC),這些比特幣存在於華爾街的遊戲規則之下,它們被持有於 ETF 的託管錢包、在合規交易所內交易、其每一次流動都受到 KYC(認識你的客戶)與 AML(反洗錢)的嚴格審查。它們不僅在鏈上歷史清晰可追溯,就像一份份攤在陽光下的財務報表,而在各個機構中,他們對客戶的資料更是瞭若指掌。
對機構投資者而言,這種類型的比特幣是完美的——它安全、合規、流動性高。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市場價格上,是一種被馴化、被納入監管框架的數位商品。
但實際上機構化的比特幣,正在不斷地被金融衍生品等方式不斷被包裝,並且在交易上正在被逐漸脫離原生網路,機構級比特幣走向了自比特幣被創造出來後,中心化交易所化現象的極致,即大量的交易將被鏈下交易所取代,比特幣原生網路彷彿變成了僅限「巨鯨與機構」交易的路徑,當中心化網路被逐漸架空,這可能不是什麼健康的指標。
第二個分裂宇宙,則是「原生比特幣」(Native BTC),這是我認為未來真正稀缺性的所在。所謂「原生」,指的是那些像剛從礦工手中挖出、未經多次流轉的「處女比特幣」(Virgin Bitcoin),或是那些交易歷史極簡、從未與任何受制裁地址或高風險平台(如匿名混幣器)、高存量托管冷熱地址產生關聯的「純淨比特幣」。它們就像一張未經流通的嶄新鈔票,沒有歷史的包袱。其價值不僅僅是市場價格,更重要的是其「屬性價值」——絕對的隱私性、強大的抗審查能力,以及在全球監管網絡之外自由流動的潛力,以及不管任何交易所與國家的法規審核為何,都能在全球流動的真正價值。
OTC市場驗證
這種價值分層並非危言聳聽,它早已在高端的場外交易(OTC)市場成為現實,事實上機構級買家為了確保符合法規,願意支付「純淨溢價」(Purity Premium)來購買有著清晰來源證明的比特幣,這已經是公開是的事實。他們聘請鏈上分析公司(如 Chainalysis)來做「資產盡職調查」,確保自己買到的不是來自駭客攻擊或暗網市場的「汙點資產」,而乾淨的比特幣更可以省下這筆成本,拿來堆疊溢價搶購純淨比特幣,而交易所在實物處理上,更可能將這些純淨比特幣,單獨分開冷錢包進行託管,以免造成污染。
這就像藝術品市場的邏輯。同樣是畢卡索的畫,一幅傳承有序,曾被洛克斐勒家族收藏,來源清晰;另一幅則來路不明,縱使是真跡,其市場價值與被接受度也將大打折,因為其每個接手者,都要為其背景來源做出巨大的背書成本,而「原生比特幣」的價值,正建立在這種「來源的純淨性」之上。
當一個比特幣不再等於一個比特幣:可替代性正在崩壞
價值分層的背後,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危機,它直指貨幣最根本的屬性——可替代性(Fungibility)的喪失。所謂可替代性,指的是每一單位的貨幣都應該是相同且可互換的。你口袋裡的一百元,跟我口袋裡的一百元,價值完全相等,你無需關心我這張鈔票的上一手是誰。這是貨幣能夠順暢流通的基石。
但比特幣的透明帳本,正使其面臨一場可替代性的無聲崩壞。由於每一筆交易都永久記錄在區塊鏈上,透過日益先進的鏈上分析技術,任何一枚比特幣的「前世今生」都能被追蹤。這就創造了一個危險的先例:比特幣開始被各國監管與KYC製造了「身份」。
當一枚比特幣曾與被標記為非法的地址有過接觸,它就可能被貼上「汙點」(Taint)的標籤。合規的交易所可以拒絕接收這枚比特幣,持有它的用戶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帳戶被凍結。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比特幣顯然不再等於另一個比特幣。一個「乾淨」的比特幣,和一個「有汙點」的比特幣,其實際購買力與流動性已截然不同。
有人可能會反駁,這只影響了極少數涉及非法活動的資金。但這種想法過於天真。隨著全球監管的收緊,對「汙點」的定義只會不斷擴大。今天,與暗網交易的地址是汙點;明天,與未經 KYC 驗證的錢包互動可能就是汙點;後天,任何經過隱私混幣協議的比特幣,都可能被視為「高風險資產」。這種「汙染」的範圍會像漣漪一樣擴散,最終,只有那些來源清晰、歷史單純的「原生比特幣」才能被視為絕對安全的避風港。
比特幣被主流金融接納的最大代價,正是犧牲了這種貨幣的「無記憶性」。當它越來越像一種被追蹤的數位資產,而非一種自由的貨幣時,其長期價值的天花板,反而可能因此受限。
市場成熟?華爾街拋棄比特幣精神玩「資產儲備遊戲」
現在,讓我們回到最初的那個論點——OG 拋售、機構接盤,是「市場成熟」的健康動態。我認為,這是一個極具誤導性的說法。文章中的分析師將其比喻為房地產交易:「你賣掉升值很多的房產,去投資別處,而新的買家買了你的房產,這並不會改變房產的價值。」
這個比喻存在根本性的謬誤,一棟房子的價值,取決於其地點、狀況和市場供需,而不會因為它的前屋主是銀行家還是藝術家而改變。但比特幣不同,它的價值與其交易歷史和流動路徑息息相關,華爾街的「新買家」並非單純的接盤,他們帶著自己的一套規則進場。他們要求託管、要求審計、要求交易對手經過嚴格的背景審查。他們正在用自己熟悉的金融秩序,去「格式化」比特幣,那麼這些紀錄與交易路徑,這些機構所經手的累積用戶個資與金融工具化,以及為了配合各國監管的繁複文件,早將比特幣去原生化了。
華爾街正在使原生比特幣稀有化
換言之比特幣正在被華爾街掠奪並且重塑,華爾街這台巨大的機器,正在將比特幣從一種去中心化的、無需許可的價值傳輸工具,改造成一種被中心化機構代理、需要層層許可才能接觸的「數位黃金」。
ETF 的出現,雖然降低了投資門檻,但也將巨量的比特幣鎖進了託管機構的錢包,使其脫離了自由流通的市場,更降低了比特幣網路的去中心化,無國界的價值。根據資料,超過 94.75% 的比特幣已被開採,而 ETF 和機構正在加速囤積,這讓市場上可自由交易的「乾淨」比特幣供給量,面臨前所未有的緊縮。
因此近期那些 OG Bitcoiners 的拋售,或許不僅僅是獲利了結。我們是否可以更大膽地推測:這是一場深思熟慮的戰略分化?部分的巨鯨看到了比特幣去中心化的殞落,他們趁機獲利出場,讓機構接盤去推高原生比特幣的市場價格。而早期的巨鯨,或許還保留了許多那些最寶貴的、無法被金融體系輕易馴化的「原生比特幣」,但作為讓比特幣成為全球支付網路的願景,或許已經越走越遠。
兩種未來:你要被馴化的黃金,還是自由的鑰匙?
最終,我們將看到一個分裂的未來。比特幣的價格標籤下,將隱藏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資產。一種是「金融比特幣」,它被捆綁在傳統金融的戰車上,享受著制度化的紅利,但也繼承了其所有的束縛。它的價值,由華爾街的資本流動和監管機構的臉色決定。
另一種則是「原生比特幣」,它將回歸到中本聰最初的願景——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隨著新幣產出日益減少,以及大量比特幣被金融體系「鎖定」,這種未受汙染、具備絕對隱私和主權的比特幣,將成為加密世界真正的「限量版奢侈品」。它的價格,可能會與「金融比特幣」逐漸脫鉤,形成獨特的「純淨溢價」。
華爾街的擁抱為比特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流動性,但也可能正在掏空其最革命性的內核。當所有人都為價格的飛漲而狂歡時,我們或許應該退後一步,冷靜地思考:我們最初想要的,究竟是一個被金融體系承認的數位黃金,還是一把能夠打開絕對自由之門的鑰匙?
若去中心化的精神持續墮落,那麼或許不遠的將來,市場會告訴我們,這兩者的價格,將可能出現天差地遠的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