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lik Buterin 連續發文描述以太坊 L1 與 L2 的信任最小化藍圖,稱「Layer2 可以保持排序器和證明者兩個功能就好」。
(前情提要:Vitalik長文:當開源成為主流,我為何拋棄寬鬆許可擁抱 copyleft? )
(背景補充:Vitalik演講敲響以太坊警鐘:去中心化不能只是口號,須避免ETH淪為時代眼淚 )
以太坊復興不只是重新站回 3000 美元。共同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今天(15)在 X 發文,把過去一年陸續提出的觀點串聯起來:
「L1 擔當終極安全層,L2 必須壓縮到排序器+證明者兩件事,並通過嚴格的信任最小化測試。」
Vitalik 的擔憂已經很明顯:如果以太坊擴容走偏,去中心化就會被稀釋。
以太坊的底線:L1永遠是主軸
Vitalik 強調,以太坊主網提供的共識、抗審查性與資料可用性,應成為所有 L2 的依靠。一旦 L2 出問題,用戶仍能透過主網找回資產,這是 2010 年代企業鏈追求卻沒做到的「信任最小化+效率」。
L2 保持極簡:排序器、證明者就好
在最新貼文中, Vitalik 把理想 L2 描述成「若排序器運行在主網,L2 甚至只剩驗證者功能」。如此一來,擴容層不必承擔複雜治理的問題,區塊鏈核心價值仍握在主網手中。
把他的貼文全文翻譯:
建立 Layer 2(L2)的最佳方式,就是更深入地依賴 Layer 1(L1)本身所提供的能力——例如安全性、抗審查性、證明機制、資料可用性等等——然後把你在 L2 上的邏輯簡化成只是個排序器(sequencer)與證明者(prover)的角色(如果是基於 based rollup,那就只需要證明者)。
這其實就是 2010 年代那些企業級區塊鏈團隊夢寐以求的東西:信任最小化(trust minimization)加上效率(efficiency),但他們從來沒能真正實現。現在,透過以太坊的 L2 技術,你可以真正做到。而且,我們已經看到幾個實際案例,在 L2 發生問題時,L1 的特性能夠保護使用者的權利。
技術路線圖:多重證明與 RISC-V VM
為了鞏固 L1 和 L2 之間關係,Vitalik 先前提議在 zkEVM 採用「多重證明」:獨立項目出具同區塊證明,主網只承認相符結果。
另外,他推動 EIP-7983 限制單筆交易 Gas,上路後主網行為更可預期。其他還包括轉向 RISC-V 通用 VM,並把 ZK 證明與預設隱私納入底層能力。
延伸閱讀:V神設定交易 Gas 上限?以太坊新提案 EIP-7983 詳解
延伸閱讀:技術》什麼是 Vitalik 推崇的 RISC-V?CKB-VM 為什麼選擇 RISC-V?
Vitalik 作為以太坊當前的發展方向重鎮,方向已經很明確:擴容可以無窮,但要以主網不可篡改、無需信任為代價底線。
對建設者來說,排序器去中心化、透明升級流程與嚴格安全測試,將是接下來的必修課。若無法貫徹,Vitalik 掛在嘴邊的去中心化就只剩下口號,以太坊也可能淪為「無關緊要」的老祖宗。
📍相關報導📍
以太坊重返 3,000 美元,ETH 生態 meme 玩家賺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