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為美國 3% 的 GDP 成長舉杯,但數據的魔鬼藏在細節裡。當成長來自於進口的崩跌,而非真實的需求,我認為這份報告更像是一份警訊,而非捷報。
(前情提要:鮑爾堅不降息!但聯準會內部已現決策分歧,比特幣跌破11.6萬後反彈、以太坊站回3800美元 )
(背景補充:7月降息機率趨零!美國6月非農就業超強勁,美股齊揚、比特幣站上11萬美元)
美國商務部昨(30)晚公布第二季 GDP 成長率達 3%,出乎預期的數字,彷彿一劑強心針,讓那些擔心經濟衰退的聲音暫時噤聲。川普總統立刻在社群媒體上高呼勝利,稱這證明了他的關稅政策不僅沒有拖垮經濟,反而使其「前所未有地強勁」。
然而當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舞台中央那個閃亮的 3% 吸引時,真相是這份看似強勁的 GDP 報告,非但不是經濟健康的證明,反而可能是一份更深層次問題的預警。因為它的成長,並非來自於真實的需求與繁榮,而是源於貿易戰引發的、極不尋常的統計幻術。
拆解 GDP 的統計幻術
要理解這場幻術,我們得先回到經濟學初級班,看看 GDP 的基本公式:
GDP = 消費 (C) + 投資 (I) + 政府支出 (G) + (出口 (X) – 進口 (M))。
大多數時候,我們關注的是 C、I、G 這幾個代表國內經濟動能的項目。但這一次,真正的「魔鬼」藏在括號裡的 – M(減去進口)這一項。
數據顯示,美國第二季的進口額暴跌了 30.3%。在 GDP 的計算中,進口是減項,因此,進口的大幅減少,會直接「推高」最終的 GDP 數字。事實上,根據更深入的分析,淨出口(出口減進口)這一項,為本季的 GDP 成長貢獻了驚人的 5 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進口的崩盤式下跌,這次的 GDP 數據恐將會非常難看。
消費與投資的沉默抗議
現在,讓我們像一個經濟學家那樣思考:一個經濟強勁的國家,它的進口應該是增加還是減少?答案不言而喻。當消費者有錢花、企業有信心擴張時,他們會購買更多的外國商品和原料,進口理應隨之上升。
進口的暴跌,通常不是什麼好消息,它往往指向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國內的需求正在萎縮。
那麼,這次史詩級的進口下跌是怎麼回事?這並非市場的自然反應,很明顯的是由關稅政策引發的「透支效應」。回顧第一季,在關稅威脅的陰影下,美國企業瘋狂囤積進口商品,導致進口激增 37.9%,這也拖累了第一季的 GDP 表現。
而第二季的暴跌,正是對第一季「提前消費」的修正。企業的倉庫裡堆滿了貨,自然就停止了新的採購。這就像一個人跑馬拉松,前一公里衝刺過猛,後一公里只能筋疲力盡地慢走。你不能只看他慢走時的相對速度,就說他體力變好了。
因此,這個由「進口衰退」所驅動的「經濟成長」,本質上是一次性的數據扭曲,它不僅不具備可持續性,反而暴露了貿易戰對正常商業週期的嚴重干擾。
引擎熄火的內需:當消費者與投資人選擇躺平
如果說貿易數據是這份報告中的「障眼法」,那麼剝開這層偽裝後,我們看到的經濟核心,也就是美國國內的真實需求,又是什麼樣貌呢?答案是:疲態出現。
數據不會說謊。讓我們看看那些真正能反映經濟體質的核心指標:
首先,是佔據美國經濟半壁江山的消費者支出。第二季僅成長了 1.4%。雖然優於第一季,但在一個號稱強勁的經濟體中,這個數字只能用「平庸」來形容。這告訴我們,儘管就業市場看似穩固,但美國家庭在花錢這件事上,依然相當謹慎。
其次,看看企業與個人的投資信心。住宅投資,也就是房地產市場,已經連續多季下滑,本季再度萎縮了 4.6%。這與川普總統抱怨高利率阻礙房市的說法不謀而合,也側面證實了民眾對未來的經濟預期並不樂觀。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樣缺乏亮點。
最後,經濟學家們也相當看重的「對私人國內購買者的最終銷售額」。這個指標剔除了政府支出、庫存變化和混亂的貿易數據,被認為是衡量國內潛在需求最純粹的溫度計。而這個數字,在第二季僅僅成長了 1.2%,不僅低於第一季的 1.9%,更是創下了近年來的新低。
當把所有干擾和噪音都過濾掉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經濟的真實脈動,很可能不是 3% 的高歌猛進,而是漸漸步履蹣跚。
為何我們該警惕那些只看標題的樂觀主義
當然,市場上總有樂觀的聲音。有分析師將這次的表現歸結為美國經濟的「韌性」。他們認為,即使在全球貿易爭端的背景下,美國經濟依然能交出超乎預期的成績單,這本身就是實力的體現。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卻經不起推敲。這就像稱讚一個靠吃止痛藥跑完比賽的運動員有韌性一樣,忽略了藥效過後他可能面臨的更嚴重傷害。
這次的「韌性」,恰恰是建立在一個極其脆弱且不可持續的基礎之上。它不是來自於創新的突破或生產力的提升,而是來自於對貿易規則的破壞與扭曲。企業的決策不再基於長期的市場供需,而是變成了對下一輪關稅政策的短期賭博。這種由不確定性驅動的成長,正在侵蝕市場的根基,抑制真正有益於經濟的長期投資。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對「韌性」的錯誤解讀,可能會讓政策制定者產生誤判。當所有人都為 3% 的標題數字歡呼時,就可能忽略了潛藏在水面之下的 1.2% 的真實需求放緩。這會讓聯準會(FED)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面臨更大的政治壓力,也可能讓政府在評估其貿易政策的真實代價時,選擇性失明。
在噪音中,尋找經濟的真實心跳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份 GDP 報告?
我的建議是:將它視為一個潛在警示,而非一份捷報。它清晰地展示了在當今這個時代,一個單一的總體經濟數據,是如何輕易地被政策扭曲,並被用來服務於特定的政治敘事。
川普總統的反應尤其具有諷刺意味。他一方面拿著 3% 的數據作為自己政策成功的勳章,宣稱經濟一片大好;另一方面卻又急切地向聯準會喊話,要求「必須降息」來刺激經濟。這種自相矛盾的言論,恰恰暴露了他內心深處對經濟真實狀況的焦慮。
當數據成為政治的武器,當噪音淹沒了信號,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回歸常識,去探尋那些最樸素、最核心的指標:消費者的錢包是滿是癟?企業是願意投資未來,還是囤積貨物以應對不測?人們是敢於貸款買房,還是選擇持幣觀望?
這些問題的答案,遠比任何一個經過「精心化妝」的 GDP 數字,更能告訴我們經濟的真實溫度與心跳。而此刻,我聽到的心跳聲,並不像白宮宣稱的那樣強勁有力。
📍相關報導📍
美國4月CPI創四年新低》Fed降息機率升高,比特幣叩關10.5萬美元,美股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