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融時報》報導,歐盟監管機構計畫首次針對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壓力測試,目的是找出可能存在的金融脆弱點。
(前情提要:釋放2兆美元!美國擬調降銀行「補充槓桿比率SLR」鬆綁08年金融危機以來限制)
(背景補充:日債拉警報!十年期利率創25年新高、壽險巨頭浮虧3.6兆圓,網憂矽谷銀行倒閉劇本重現)
據《金融時報》報導,歐盟監管機構計畫首次針對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壓力測試,目的是找出可能存在的金融脆弱點。
這項措施反映出監管單位對避險基金、私募股權公司等較少受規範的非銀行機構快速擴張所帶來風險的憂慮。由於這類機構一旦遭遇市場劇烈波動,恐對整體金融體系造成系統性衝擊,因此歐盟希望透過測試加強對非銀行金融部門的掌握,進一步防堵潛在危機擴散至更廣泛的金融市場。
壓力測試聚焦: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挑戰與隱憂
報導指出,近年來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多起市場動盪事件中皆扮演關鍵角色。例如:
- 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這些機構紛紛拋售資產以求變現,導致債券市場出現流動性緊縮
- 2021 年,家族辦公室 Archegos 資本管理公司因高槓桿操作破產,造成多家銀行損失慘重
- 2022 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能源交易商也因劇烈的價格波動陷入資金周轉困境
這些案例清楚顯示,非銀行機構在承受壓力時的脆弱性不容忽視。
同時,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金融市場的放貸結構也出現明顯變化。過去由傳統銀行主導的放貸活動,如今有愈來愈多轉由非銀行機構承擔。這些機構雖然不像銀行那樣受到嚴格監管,但其操作模式與銀行相似。
根據歐洲央行統計,截至 2023 年底,歐元區整體 19 兆歐元的放貸總額中,有將近四分之一來自非銀行金融機構;其中,保險公司與退休基金的放貸比重仍持續上升。這樣的趨勢讓監管機構提高警覺,因為非銀行機構普遍缺乏透明度,且與傳統銀行有高度連結,一旦出現問題,恐引發連鎖反應,威脅整個金融體系穩定。
對此,歐洲央行監管委員會主席 Claudia Buch 就在歐洲議會的聽證會上強調:
我們已多次看到,來自非銀行金融中介的流動性風險會外溢至其他金融部門。因此,更深入瞭解這個領域,並加強監管,是至關重要的。
這次的壓力測試將涵蓋避險基金、私募股權公司、保險業者與退休基金等主要非銀行機構,透過模擬市場危機情境,來檢視其承受壓力的能力以及可能對整體金融體系帶來的影響。不過,目前測試的具體細節仍在研議中,有部分官員預期,壓力測試最快將於明年啟動。
加密貨幣與區塊鏈技術:化解風險的潛在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非銀行金融體系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區塊鏈與加密貨幣技術可能扮演的角色。分析人士認為,由於區塊鏈具備去中心化與高度透明的特性,未來或許能協助提升金融交易的可追蹤性與效率。例如,分散式帳本技術(DLT)能即時記錄所有交易,減少非銀行機構因資訊不對稱導致的潛在風險。
此外,若將區塊鏈與智能合約結合,還能進一步自動化風險管理流程,例如在貸款契約中設置流動性門檻,降低非銀行機構在面臨市場壓力時的違約機率。若能透過妥善監管發展這類技術,加密資產未來或許真的有機會成為補足傳統金融體系風險管理不足的重要工具。
📍相關報導📍
金管會:虛擬資產交易所禁止「現金交易」!僅允許銀行匯款等可追蹤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