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為標普 500 指數的歷史新高而狂歡,但香檳杯下,裂痕早已浮現。這不是一場全員參與的牛市,而更像一場由少數科技巨頭主演的獨角戲,潛藏著你我不可忽視的系統性風險。
(前情提要:美國6月CPI創今年最高!關稅效應浮現、聯準會降息再觀望,比特幣一度失守11.6萬美元)
(背景補充:7月降息機率趨零!美國6月非農就業超強勁,美股齊揚、比特幣站上11萬美元)
本文為讀者投書,作者職業是金融業工作者,喜歡寫文章。本文立場與動區無關。
香檳的氣泡聲,幾乎淹沒了華爾街所有的雜音。標普 500 指數連日創下歷史新高,財經媒體頭條用「牛市」、「榮景」、「AI革命」等字眼,為這場派對譜寫著激昂的進行曲。每當指數又跳動一個新的整數關卡,彷彿都在確認一件事:質疑者是錯的,這一次真的不一樣。
身為一個在資本市場打滾超過 20 年的投資者,我看過太多次的「這次不一樣」。2000 年網路泡沫的狂熱、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寧靜,每一次,市場的集體敘事都強大到讓人窒息,直到音樂戛然而止。
今天我不是潑冷水,也不是要預言末日來了。我是想讓大家暫時放下那杯慶功的香檳,與我一起,從三個被煙火照不到的陰暗角落,重新審視這場盛宴的真相。
因為真相,往往藏在那些沒人注意,卻至關重要的細節裡。這場派對的根基,真的如表面上看起來那樣穩固嗎?還是我們正站在一棟由少數樑柱支撐的摩天大樓頂端,隨著音樂狂舞,卻對結構的脆弱一無所知?
這不是牛市,這是「寡頭的勝利」
首先,我們必須釐清一個殘酷的事實:你所看到的標普 500 牛市,並不是美國經濟全面繁榮的體現,而更像是一場「寡頭的勝利」。這是一幅由極少數科技巨頭精心繪製的指數幻覺。
當我們為指數創新高而歡呼時,主流論述刻意忽略了一個代價:市場廣度的急遽萎縮。資金瘋狂地湧向所謂的科技七雄(Magnificent Seven),這些公司如今佔據了標普 500 指數約三成的市值。
這意味著,指數的漲跌,很大程度上是由這七家公司的臉色決定的。
如果我們做個思想實驗:將這幾家巨頭從指數中剔除,剩下的「標普 493」指數會是什麼模樣?答案是,一個仍在與高利率、需求放緩搏鬥的平庸市場。這創造了一個極不健康的雙速市場:七家公司在高速公路上狂飆,而其他四百多家企業,則在崎嶇的鄉間小路上顛簸。這不是力量的象徵,而是集中化的脆弱性。
歷史的迴聲在此刻顯得格外刺耳。2000 年網路泡沫破裂前,市場也曾出現過類似的極端集中化。當時,所有人都相信思科(Cisco)是打造新經濟的王者,它的股價彷彿沒有天花板。
然而,當敘事一夕崩塌,領頭羊的倒下引發了遠超想像的系統性風險。今天的輝達(Nvidia),是否讓你看到了思科的影子?這種將所有希望寄託在少數贏家身上的結構,正是其最脆弱的阿基里斯之腱。
被動投資的自動駕駛,正駛向懸崖
推動這波漲勢的另一股巨大力量,是被動投資的興起,特別是 ETF(指數股票型基金)。數以兆計的資金,像潮水般湧入市場,它們的指令只有一個:「買入指數成分股,市值越大的,買越多。」
這套機制創造了一個危險的「錯誤激勵」循環。ETF 並不會去判斷一家公司的基本面是好是壞、估值是高是低。它的邏輯很單純:Nvidia 股價上漲,市值變大,ETF 就必須依照權重買入更多 Nvidia 的股票,進而再推高它的股價。這是一個自我實現的正回饋,幾乎脫離了傳統的價值發現功能。
這就像一輛設定好「自動駕駛」的列車,不斷為市場自動加速。它獎勵的不是價值,而是規模。然而,當趨勢反轉時,這套機制也會毫不留情地反向操作:股價下跌,市值縮水,ETF 就會被動賣出,進一步打壓股價,從而引發劇烈的流動性危機。
我們正在見證一個弔詭的現象:一個本應由無數理性投資人進行價格發現的市場,卻越來越被一套僵化的演算法所主導。這讓聯準會的貨幣政策也可能失靈,升息降息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力減弱,反而加劇了金融資產的泡沫化。
當所有人都上了這輛自動駕駛的列車,誰來負責在懸崖前踩下煞車?
AI 的「確定性」紅利,正瀕臨透支
支撐這一切超高估值的,是一個極度宏大、誘人且充滿確定性的敘事:AI 將帶來第四次工業革命,引爆史無前例的生產力大爆發。
這個故事太美好了,美好到讓投資人願意忽略所有警訊。根據歷史數據,席勒週期調整本益比(Shiller CAPE ratio)目前已飆升至 37-39 倍左右,這不僅遠高於約 17.6 倍的歷史平均,更是來到歷史上第三高的估值水平。
此前兩次達到類似高度,分別是 1929 年大蕭條前和 2000 年網路泡沫。我們正為一個「明天」的夢想,支付一個「今天」無法支撐的價格。

問題在於,這個敘事忽略了人性的不耐煩、與技術採用的現實。人們總是高估新技術的短期影響,卻低估其長期變革。當投資者在短期內無法從財報上看到 AI 帶來的爆炸性獲利時(除了少數賣鏟子的晶片和雲端公司),失望情緒便會開始蔓延。
目前的市場,幾乎是將未來所有 AI 潛在應用的價值,全部折現到了今天。這不是在為本益比付費,而是在為「市夢率」(Price-to-Dream Ratio)付費。除了輝達和幾家雲端巨頭,我們看到多少 AI 應用層的公司真正實現了獲利的大幅成長?如果答案是鳳毛麟角,那就意味著價值鏈的利潤分配極不均衡,而這種不均衡的狂熱,正是泡沫的溫床。
別被「市場廣度改善」的說法迷惑
此刻,一定會有人跳出來反駁,拿出數據告訴你:「別擔心,市場廣度正在改善」。他們會說,最近不只科技七雄在漲,標普 500 等權重指數)也在創新高,這證明漲勢是健康的、全面的。
這是一個典型的用部分事實掩蓋全部真相的說法。沒錯,數據顯示,在科技七雄之外的「標普 493 家公司」,其獲利增長預期確實有所改善,這讓市場集中度的風險看似有所緩解。但這就像是說,支撐大樓的七根主樑已經出現裂縫,但我們很高興地發現,旁邊的幾根裝飾柱變得更結實了一點。
問題的關鍵在於「權重」。即便其他 493 家公司表現不俗,但它們加總起來的影響力,仍然無法與那七家巨頭相提並論。只要領頭的科技巨頭打個噴嚏,整個市場依然會感冒。
AI 敘事、被動投資的資金流,這些驅動市場的核心力量,依舊牢牢地綁定在那幾家公司身上。因此,所謂的廣度改善,更像是主菜上桌前的一點開胃菜,它或許能讓派對氣氛更好,卻無法改變主菜可能有毒的核心風險。
在掌聲中,更要聽見裂痕的聲音
寫到這裡,我的目的並不是要預測市場何時會崩盤。任何試圖精準預測市場拐點的人,要不是騙子,就是傻子。我想傳達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在滿場的掌聲與喝采中,我們更需要去傾聽那些細微的、不和諧的裂痕聲。
當前的標普 500 新高,建立在一個極度集中、被被動資金自動催化、並由一個宏大但尚未完全兌現的 AI 敘事所支撐的脆弱基礎之上。它像一場華麗的煙火秀,絢爛奪目,但我們不能只抬頭仰望,更要看清楚腳下是否踩實了土壤。
下一次,當你看到指數再創新高時,請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今天,是七巨頭的勝利,還是 493 部隊的挺進?推動上漲的,是理性的價值發現,還是被動的資金慣性?我們為 AI 的夢想支付的價格,是否已經透支了未來十年的成長?
在資本的洪流中,保持清醒與獨立的思考,遠比跟隨人群狂歡來得重要。因為只有這樣,當音樂停止時,你才不會是那個最後一個發現派對已經結束的人。
📍相關報導📍
美國4月CPI創四年新低》Fed降息機率升高,比特幣叩關10.5萬美元,美股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