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當天,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起人、台電員工楊家法與多位藍白立委赴經濟部抗議千億電力補貼案,凸顯台電巨額虧損背後的政治、經濟與能源政策角力。
(前情提要:電費漲不漲?台電三劇本曝光,經濟部長郭智輝:爭取立院千億撥補,重啟核電要全民共識 )
(背景補充:川普支持「核能發展AI」,可能對比特幣挖礦造成什麼影響? )
五一勞動節當天,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起人、台電員工楊家法為抗議民進黨政府錯誤的電力政策,今天上午 10 時,以「龐氏騙局」為名號召民眾包圍經濟部,多位藍白立委也前來聲援。
楊家法痛批,官員撥補只是要掩蓋能源政策錯誤。3 年來台電實質虧損超過 5500 億元,平均一分鐘賠 32 萬。台電目前負債 2.6 兆換算下來,可以蓋 5 條高鐵…。
他指出,政府擬議中的千億元電力補貼案救不了負債累累的台電,行政院不敢講的事實是,當前的能源政策就是一個吃錢的無底洞,每年花在風力光電的費用就要上千億元,強調「只有核電延役,台電才能續命」。
下文為您快速剖析一下這場千億補貼爭議的來龍去脈、各方盤算與潛在影響:
台電為何債務纏身?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近年來因應國際燃料價格飆漲,同時配合政府穩定物價的政策,長期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售電,導致公司營運出現嚴重虧損。
截至 2024 年底,台電總負債超過2.6兆元,負債比已超過九成。龐大的債務壓力導致台電每年僅利息支出就高達321億元。若缺乏必要的資金挹注,台電可能被迫大幅調漲電價,財務狀況也將進一步惡化,影響其信用評等及未來的舉債能力,甚至面臨營運資金短缺的困境。
千億補貼救台電?政府的特別條例方案
為緩解台電面臨的嚴峻財務壓力,並同時穩定國內電價水準,行政院於 2025 年 4 月 24 日通過「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
此特別條例總預算達 4,100 億元,其中規劃撥補台電 1,000 億元。政府主張,這筆撥款旨在彌補台電因吸收國際燃料成本上漲及配合政策性凍漲或緩漲電價而產生的「政策性虧損」。
政府認為,此舉能避免電價大幅上漲對民眾生活及各類產業造成衝擊,特別是在可能面臨國際關稅衝擊的背景下,有助於降低業者成本、維持產業競爭力。
立法院攻防焦點:能源政策與預算爭議
然而,行政院提出的這項台電撥補方案在立法院遭遇了在野黨的強烈質疑與反對。
國民黨與民眾黨批評政府的能源政策存在失當之處,認為台電的巨額虧損根本原因在於錯誤的政策方向。他們質疑將這千億元補貼納入特別條例是一種「包裹偷渡」,意圖規避正常預算審查程序。
在野黨更指出,這根本是對先前立法院於4月20日刪除2024年度原擬撥補台電1,000億預算的「借屍還魂」。國民黨要求政府在撥補預算前,應先檢討現行能源政策,例如考量核三廠延役的可能性;民眾黨則批評政府在提出特別條例時未提供完整的衝擊評估報告,主張應直接刪除這筆撥款,並認為特別條例的內容遭到「灌水」,納入了與原意不甚相關的項目。
面對質疑,民進黨回應強調,這筆補貼並非圖利台電,而是為了處理因政策要求而產生的「政策性虧損」,並再次重申穩定電價對於穩定民生及維持經濟活力的重要性。目前,這項特別條例草案仍在立法院進行審議。
補貼背後:供電、財政與能源轉型的挑戰
這場關於台電千億補貼的爭議,其影響層面遠超過單純的政府與國營事業財務問題,更牽動著深層次的隱憂與連鎖衝擊。
台電方面警告,一旦缺乏及時的資金挹注,公司可能必須延後關鍵的電網更新計畫,這將可能對未來的供電穩定性構成威脅。從經濟角度來看,如果特別條例未能通過,電價大幅上漲將對國內通膨壓力造成顯著影響;反之,若補貼方案順利通過,則可能引發關於國家財政紀律的疑慮。
在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核三廠2號機預計於5月17日除役,加上政府設定2026年再生能源佔比達20%的目標,如何確保在這些變動下的供電穩定,成為一大挑戰。
簡單來說,台電千億補貼爭議的背後,遠非單純的預算撥補問題。它猶如一面稜鏡,清晰地折射出台灣在推動能源轉型、追求經濟發展與面對政治現實等多重目標中所面臨的複雜困境。
短期內,如何在避免電價大幅波動衝擊民生經濟與堅守國家財政紀律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將考驗著執政黨與在野黨的政治智慧與協商能力。然而,從長遠來看,更為根本的問題在於:台灣應如何建立一套既能確保供電穩定、具備足夠韌性,又能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可持續能源政策與電價形成機制?值得所有公民持續關注與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