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幣 ETF 浪潮來襲,衍生性商品監理政策論壇點出台灣法規、銀行角色與投資者保護三大課題的解答。
(前情提要:2025虛擬衍生性商品論壇》台灣加密的「深水炸彈」,立委:不開放衍生品,境外業者不會來 )
(背景補充:2025虛擬衍生性商品論壇》台灣加密衍生品用戶出走境外怎辦?穩定幣要守住金融主權 )
7 月 8 日,台北「2025 虛擬資產大未來 — 衍生性商品監理政策論壇」,把聚光燈打在《雙幣ETF?在台發行虛擬資產ETF商品之可能及配套 》,同時囊括比特幣 (BTC) 、以太坊 (ETH) 等不同加密貨幣的衍生性產品。面對全球 ETF 化浪潮,台灣能否把握新局?
全球需求推升雙幣 ETF
世界資金已從單一比特幣轉向「一籃子」產品。Bitwise 輪動基金、貝萊德 IBIT 的長期間穩定淨流入,帶動加密 ETF 總規模在 6 月底衝到 1,688 億美元,上半年吸金 165 億美元。高波動配合賣權策略、加密與美債輪動等創新,顯示全球市場對加密的胃口很大。
台灣目前僅專業機構能透過複委託購買海外 ETF,散戶仍被擋在門外。癥結在於《基金管理辦法》認定 ETF 成分必須是「有價證券」,《證交法》又未納入虛擬貨幣。
比特幣及虛擬資產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紘宇指出,《證券投顧法》第三條「主管機關核准商品」可望提供捷徑,只需行政函令即可開路,無需大幅修法。
銀行是虛實橋梁
遠東商銀副總經理兼AI數位金融事業群主管戴松志直言:
傳統金融跟幣圈的已經開始靠近了,這是個好現象。
他犀利點出比特幣 ETF 對於金融圈與幣圈之間「價值觀分歧」所帶來的轉折效應,比特幣 ETF 讓兩條原本平行不交的路線開始交會,象徵虛擬資產正在「便利化、主流化、資產化」的三階段過程中穩步前行。
戴松志指出,台灣超過 1,300 萬的證券戶口數,遠高於加密貨幣用戶,未來若透過 ETF 這類熟悉的管道進行數位資產配置,將大幅降低進場門檻。
他也強調,銀行業者在高資產客戶導流、合規監理能力與信任品牌等三方面具備關鍵優勢,應積極扮演推動角色。同時,他不諱言指出三大挑戰,包括法規未明、技術人才斷層,以及銀行內部對虛擬資產的信任尚未完全建立,直言「真正的戰場其實是銀行內部的觀念轉型」。
戴松志的觀點不僅為虛擬資產 ETF 在台落地描繪出金融業務進場的藍圖,更道出現實制度與內部文化的深層鴻溝。銀行握有高資產客戶導流能力、合規經驗與品牌信任,若能提供託管服務,將是 ETF 上路的重要拼圖。不過,監理細節和透明框架,是銀行最需舉頭等待的契機。
加密投資者保護
台灣加密投資人目前落在《消費者保護法》、《金消法》、《公平交易法》三不管地帶嗎?銘傳大學金融科技應用學系主任兼副教授林盟翔提醒:
基本上來說,不至於會「不管大家」,所以是沒有什麼太大問題的。
未來專法若區分投資與支付型資產,並明訂 KYC、託管與保險機制,雙幣 ETF 不只導入全球資金,還能把投資保障一起帶進場。
台灣要追上雙幣 ETF 風口,關鍵在突破「有價證券」框架、讓銀行加入生態系,並同步補齊投資者保護。若能協調到位,這一步將不只是商品創新,更是加快數位金融轉型的重要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