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虛擬資產大未來 — 衍生性商品監理政策論壇」聚焦虛擬資產專法與衍生性商品,兩位立委要求金管會加速開放,業界盼在監管深水區取得發展空間。
(前情提要:台灣首例》富邦8月上市納入比特幣ETF基金「雙核心戰略多重資產ETF」 )
(背景補充:評論》美國準備掐死CBDC發行,為何台灣央行迫不期待? )
今天(8日)台北舉行的「2025 虛擬資產大未來 — 衍生性商品監理政策論壇」,把台灣虛擬資產監理推到最棘手的議題,衍生性商品。中華民國虛擬通貨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張森雄與立法委員葛如鈞、黃珊珊在上半場演說指出,專法草案即將進入立法院,後續能否將虛擬資產衍生性商品納入規範,將決定台灣在全球金融科技版圖中的定位。
監管第四階段:衍生品
張森雄指出,台灣經歷洗錢防制法嫁接、公會自律與登記制後,正步入專法時代。他提醒,若條文欠缺「發展性」視角,產業恐被迫走窄。他以「金融是燈塔」比喻立法角色,呼籲在風險管控與市場活力間取得平衡。
回顧金管會監理路徑,張森雄將衍生品定為監理第四階段,從洗錢防制嫁接開始、再到公會自律、洗防法登記制一路推進到衍生性商品,是「深水區」。
他強調,未來專法應為產業留出創新空間,而不是僅以管制為出發點,才能避免業者外移。他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路走向康莊大道」鼓勵業界與監管機關攜手前行
立委葛如鈞:去污名化,讓合格投資人進入市場
葛如鈞肯定金管會態度逐漸開放,並強烈呼籲「去污名化」。他指出,行政院已核准六家金控或銀行試辦加密業務,複委託投資境外比特幣 ETF 也正式開通。他直言:
「透過複委託投資境外比特幣 ETF,可直接削弱詐騙空間。」
下步,他希望金管會允許本地業者發行比特幣 ETF,並開放銀行提供加密資產託管,形成完整生態。
立委黃珊珊:沒有衍生性商品,境外業者不會落地
黃珊珊以台北市政府導入區塊鏈管理醫療紀錄與保險理賠的經驗,證明金融科技可觸及民生場景。她強調現行洗防法僅針對業者設下種種門檻,卻未允許衍生性商品,難以支撐高成本的加密業者正常盈利。
黃珊珊直言:
「如果專法只限制買賣現貨,卻不容許衍生性商品,那麼業者就不會選擇台灣。」
她認為專法若缺少衍生性商品條款,台灣將在區域競爭中陷入劣勢。此外,她希望行政院將虛擬通貨業者交易商專法草案在 9 月前就送入立院。
亞洲鄰近市場已先行!台灣不能再等
相較香港證監會已針對券商平台發布指引,與越南 2026 年新法明確納入類加密衍生品,台灣仍缺細部框架。張森雄警告,若監管不明確,資金與人才可能外流;反之,透明 AML 規範能提升機構投資人信心。
三人演說最後,張森雄以「良心事業」形容加密金融業者的責任。葛如鈞則描繪結合 AI 與「Republic of Chain」的生態藍圖,會實現在未來的金融市場。黃珊珊十分務實,期待讓業者「看到利潤空間」。三人的共識為,只要衍生性商品得以合理納管,台灣的條件能在全球數位金融競賽中,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