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報導,德國儲蓄銀行集團 Sparkassen(Sparkassen-Finanzgruppe)計畫在 2026 年夏天透過官方 App 讓 5,000 萬名私人客戶直接買賣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扭轉了過去排除加密貨幣相關服務的立場。
(前情提要:德國最大》德意志銀行:正評估發行穩定幣與 RWA 存款代幣化應用)
(背景補充:搶先美國!德國前財長建議:歐洲、德央行應將比特幣納入儲備)
傳統金融巨頭接納數位資產再添新例。據《彭博》報導,德國公共銀行集團 Sparkassen(Sparkassen-Finanzgruppe)計畫在 2026 年夏天透過官方 App 讓 5,000 萬名私人客戶直接買賣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扭轉了過去排除加密貨幣相關服務的立場,成為歐洲銀行擁抱加密市場的又一關鍵事件。
背後動機:客戶需求與競爭壓力
Sparkassen-Finanzgruppe 為德國規模最大的銀行集團。其母體 DSGV(德國儲蓄銀行協會)本週宣布,將打造「可靠且受監管」的加密交易通道,並由旗下證券公司 DekaBank 提供基礎設施。服務預計一年內完成開發,2026 年夏天正式上線。
報導指出,零售投資人希望在熟悉的銀行介面接觸數位資產,成為了 Sparkassen 轉向的最直接誘因。對此,巴伐利亞地區 Sparkassen 總裁 Matthias Dießl 四月受訪時就曾坦言:
「我們應該在 Sparkassen 提供客戶交易加密貨幣的可能性。」
同時,合作社銀行系統 Volks-und Raiffeisenbanken 也已經與 Atruvia、斯圖加特證交所合作規畫類似服務。若不跟進,Sparkassen 恐將流失年輕用戶與資金。
另外,2025 年生效的 MiCA 法案為歐洲加密業務建立了統一規則,且在德國,只要取得 BaFin(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發出的 CASP 許可,就能在全國提供加密託管與交易。因此,監管明朗化也降低了 Sparkassen 進場的不確定性。
不過,儘管態度轉趨開放,DSGV 也多次提醒投資人:
「加密貨幣是高投機性資產,投資人可能面臨全部損失。」
銀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Sparkassen 的決定折射出德國銀行業的新局面。Deutsche Bank 專注受監管託管與穩定幣,DZ Bank 領導的 Genobanken 亦準備把加密交易推向零售端。對多數銀行而言,挑戰包括合規成本攀升、將加密服務整合至既有 IT 系統的技術難度,以及內部文化從風險厭惡到適度創新的轉變。
相對地,機遇同樣龐大。研究推估 2025 年德國零售端接觸加密資產的用戶可達 2,700 萬人;銀行若能提供安全、合規產品,將有望鞏固客戶黏著度並開闢新收入來源。
Sparkassen-Finanzgruppe 是什麼?
Sparkassen-Finanzgruppe 是德國最大的金融集團,由約 390 家地方性儲蓄銀行(Sparkassen)、州立銀行(Landesbanken)、DekaBank 等組成,專注於零售銀行服務和地方經濟發展。Sparkassen 是該集團的核心,為獨立營運的地方性儲蓄銀行,由地方政府支持,服務當地居民和中小企業,強調公共福祉而非純粹利潤。
DSGV(德國儲蓄銀行協會)則是 Sparkassen-Finanzgruppe 的全國性協調機構,負責制定集團策略、代表成員與監管機構(如 BaFin)對話,並提供技術支持與存款保障。DSGV 統籌 Sparkassen 的運作,確保其在統一品牌下協同工作,同時維護其地方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