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斥資 20 億美元買進英特爾,川普政府也傳正研議投入百億美元成大股東,資本與地緣政治交織半導體戰新篇。
(前情提要:英特爾傳裁員 20%,陳立武帶頭跳水「15代CPU特價、超頻可保固」搶救慘淡銷量)
(背景補充:台積電法說會駁斥「與英特爾合作」,魏哲家:技術絕不外流,沒有合資打算)
軟銀集團今(19)日稍早宣布以 20 億美元、每股 23 美元買進英特爾(intel)普通股;消息一出,英特爾盤後股價應聲揚升 5%。
稍早前,《華爾街日報》透露川普政府正評估斥資約 100 億美元、持有英特爾 10% 股權。當私人資本與國家資金同時瞄準英特爾,全球半導體戰的未來再添變數。
軟銀 20 億美元:流動性與戰略協同
根據聲明,孫正義以「對美國半導體製造潛力深刻信任」為由,端出這筆投資。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回應,雙方在 AI、先進製程和晶圓代工方面可互補。
軟銀持有 Arm 與 Ampere 等關鍵資產,協同效應或有望補強英特爾在 18A 製程與 AI 產品線的缺口。根據 Business Wire 報導,軟銀的注資與美國《晶片法案》方向一致,將協助英特爾在俄亥俄州推進本土晶圓廠計畫,減少對亞洲產能倚賴。
雖然 20 億美元遠低於動輒數百億美元的先進晶圓廠建置成本,但象徵意義巨大:全球資本已把美國「製造回流」視為長線布局,而非單純政策紅利。
川普政府百億討論:補貼邏輯的轉折
另一方面,《華爾街日報》指出,川普政府官員正在研議用《晶片與科學法案》部分資金轉為股權投資,持股上限訂在 10%。若確定成局,美國政府將與最大機構投資人並列,直接擁有表決權。
這代表美國產業政策或正從「補貼」走向「持股」。國家不再只是資金提供者,而是擁有治理席位的國家股東。該模式在美國私營經濟體中較罕見,反映華盛頓在晶片戰中為確保供應鏈安全、搶占尖端製造而採取更直接手段。
但假如成真,投資人也擔憂政府入股可能牽動公司決策、拖慢產品節奏,甚至帶來政治導向的專案分配,實際效果還有待觀察。
英特爾面臨多重壓力
英特爾近年遭遇產品時程延宕,與台積電、輝達差距擴大。雖然拜登政府 2024 年宣布提供 80 億美元補貼,用於俄亥俄州與其他地區晶圓廠興建,但工程進度不如預期,已引發國會質疑。川普總統月初更直接要求陳立武辭職,更讓外界關注英特爾治理結構。
在此情境下,軟銀資金可緩解短期現金壓力,並帶來技術合作;若政府投資最終落定,英特爾將握有長期且穩定的國家資金,但同時必須面對更多政策目標、監督與審查。陳立武如何在國家安全、股東回報與產品競爭力間取得平衡,將決定英特爾能否真正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