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巴印衝突升級備受全球關注,也為本已脆弱的全球經濟再次蒙上了一層陰影。本文將深入分析兩國的軍事實力對比,並預測衝突可能持續的時間,以期為這一複雜局勢提供清晰的洞察。
(前情提要:印巴戰爭升級!金融時報:26人命喪於印度空襲,巴基斯坦誓言加大報復)
(背景補充:「印度轟炸巴基斯坦」衝突升溫!比特幣突破9.7萬,關注中美談判、聯準會利率決策)
巴基斯坦與印度的衝突升級備受全球關注,此次爭端起於 2025 年 4 月,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張關係因克什米爾地區的一起恐怖襲擊而急劇升溫。
- 4 月 22 日, Pahalgam 發生恐怖襲擊,造成 27 人死亡,包括 25 名印度教旅客、1 名基督徒旅客及 1 名當地穆斯林。
- 印度指責巴基斯坦支持了這起襲擊,隨即採取軍事行動,於 5 月 7 日對巴基斯坦境內的巴哈瓦爾布爾、穆里德克、古爾普爾等城市發動空襲和導彈攻擊,聲稱擊斃數名武裝分子。巴基斯坦則強烈否認涉案,宣稱已經擊落 5 架印度戰機及 1 架無人機,並進行重型砲火報復,導致印度邊境地區 12 名平民死亡,巴基斯坦則報告 26 名平民死亡、46 人受傷。
我們知道,美國關稅已經讓全球經濟為之動蕩,而現在地緣衝突的緊張局勢為本已脆弱的全球經濟再次蒙上了一層陰影。印度與巴基斯坦均為擁有核武的國家,其衝突是否會持續升級,甚至演變為全面戰爭,備受外界矚目。
本文將深入分析兩國的軍事實力對比,並預測衝突可能持續的時間,以期為這一複雜局勢提供清晰的洞察。
軍力對比:印度優勢與巴基斯坦特點
據《路透》報導以及其他公開資料顯示,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軍事能力在多個層面存在顯著差異,以下為詳細比較:
綜上來看,印度在常規軍事力量上具壓倒性優勢。其軍事人員數量幾乎是巴基斯坦的兩倍,陸軍火砲和主戰坦克數量分別高出約一倍和 50%,空軍戰鬥機數量領先約 60%。
印度海軍更擁有 2 艘航空母艦,形成區域海上優勢。此外,印度 2025 財年的國防預算約 790 億美元,遠超巴基斯坦,支撐了其軍事現代化裝備與長期作戰能力。另根據《商業標準報》(Business Standard),印度在全球火力指數排名第 4,顯示其綜合軍力遠超巴基斯坦(排名第 12)。
不過,儘管常規軍力處於劣勢,巴基斯坦的核武能力(170 枚核彈頭)與印度(172 枚)幾乎相當,形成了強大的戰略威懾。同時,巴基斯坦的軍事策略更依賴非對稱戰爭,特別是通過支持代理人(如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組織)來牽制印度。此外,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和緊密的中巴關係使其在後勤和外交上具一定韌性。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兩國均為核武國家,核武平衡使任何衝突升級都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就分析指出,衝突可能因情報誤判或指揮失誤而意外升級至核戰爭層級。
衝突持續時間預測
歷史背景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衝突根源最早可追溯至 1947 年分治,核心爭議圍繞克什米爾地區的領土主權。兩國因此曾爆發四次大規模戰爭(1947、1965、1971、1999),並多次發生邊境衝突。不過歷史模式顯示,克什米爾問題引發的衝突通常以局部軍事行動為主,持續數週至數月,鮮少演變為全面戰爭。
當前衝突進展
自 2025 年 4 月 23 日衝突升級以來,雙方已展開多輪軍事行動。印度採取外交與軍事雙重措施,包括驅逐巴基斯坦外交官、關閉邊境、暫停簽證服務,並對巴基斯坦境內目標發動空襲。巴基斯坦則以砲火和空防反擊,同時否認涉案並指責印度侵略。
歷史模式與當前趨勢分析
從歷史模式看,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衝突通常在國際調解下會逐步緩解。例如,2019 年衝突在數週內平息,顯示國際壓力在限制衝突規模上的作用。而當前衝突已持續近兩週,涉及空襲和砲火交換,顯示較 2019 年更激烈的對抗態勢。
專家意見也進一步揭示了衝突的潛在走向。Stimson Center 的 Frank O’Donnell 指出,兩國領導人對衝突的容忍度較高,但缺乏明確的「紅線」,可能導致誤判升級。Belfer Center 的 Moeed Yusuf 則認為,美國的調解角色可能緩解印度的強硬姿態,從而縮短衝突時間。
然而,若軍事行動繼續擴大,特別是平民傷亡增加,衝突可能延長。
因此,綜合歷史模式、當前趨勢及專家意見,衝突可能持續數週至數月。若國際調解(如聯合國或大國介入)取得進展,衝突可能在數週內緩解;若軍事對抗加劇,特別是涉及更多平民傷亡或水資源爭端惡化,衝突可能延長至數月。另外,核威懾使全面戰爭的可能性較低,但局部衝突的持續風險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