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回到10萬美元以上,立法委員葛如鈞(寶博士)今日在立法院國是論壇上,呼籲台灣政府應把比特幣納入多元儲備內,以增加金融韌性。
(前情提要:比特幣市值重返2兆美元,超越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晉升全球第五大資產 )
(背景補充:Arthur Hayes預測:比特幣月底15萬鎂!2028年衝100萬美元,美國財政部主導全球流動性 )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立法委員葛如鈞今(9)日於立法院國是論壇上,針對台灣金融穩定提出示警。他指出,台灣作為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新台幣匯率近期波動加劇,對整體經濟帶來挑戰。葛如鈞呼籲,政府應正視此問題,並積極評估將比特幣等新型態資產納入國家儲備,以強化金融韌性。
台灣目前坐擁約423公噸黃金儲備及高達577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實力雄厚。然而,葛如鈞點出,其中超過九成投資於美國國債,在未來市場劇烈波動或區域衝突升級的極端情境下,資產的安全性與流動性恐面臨考驗。
「雞蛋不應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葛如鈞認為,面對傳統資產配置的潛在風險,台灣應思考引入如比特幣這樣的新型金融工具。他解釋,比特幣歷經十餘年市場驗證,其總量固定、去中心化及抗審查等特性,使其被譽為「數位黃金」。根據2023年SSRN社會科學研究網的一份報告,在金融市場大幅震盪期間,比特幣與黃金的價格相關係數達到0.6,顯示其具備一定的避險屬性。
葛如鈞也引述國際案例指出,美國部分州政府已開始探索將比特幣納入儲備資產的可行性。例如,新罕布夏州近期通過法案,允許將部分公共資金投資於比特幣,目前全美已有約28個州對類似的多元儲備法案進行討論,其中亞利桑那州眾議院已通過相關法案,顯示此趨勢正逐步擴展。
事實上,國內對於比特幣作為儲備資產的討論並非首次。在今年三月舉辦的「比特幣國家儲備論壇」中,前行政院長陳冲便曾公開表示:「比特幣不是貨幣,但它是一種可抗通膨的資產。」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名譽教授劉憶如也指出,相較於歐美國家無上限的量化寬鬆政策,比特幣因其發行上限固定,更具備對抗通貨膨脹的潛力。國際知名資產管理公司富達投資(Fidelity)的研究亦顯示,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性正隨時間推移而下降,其價值儲存的角色日益穩固。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也曾提及,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質,對於地緣政治敏感的台灣而言,提供了一個規避單一貨幣體系風險的潛在選項。
延伸閱讀:陳沖直問央行總裁:你還不買比特幣嗎?金融數位世代站穩,別無視美國數位黃金論
葛如鈞強調,他並非主張比特幣是唯一的解方,而是建議政府應將其視為多元資產配置的工具之一,進行小比例的配置。他認為,此舉能提升台灣主權資產配置的彈性與風險對沖能力,進一步強化整體金融體系的韌性與應變能力。
「數位時代的金融戰略應與時俱進,」葛如鈞引用前行政院長陳冲的觀點,形容比特幣「可能是數位時代的黃金、白銀,甚至是火藥,有智慧的國家不會讓武器掌握在他人手中。」他呼籲政府應積極思考建構更多元的儲備資產架構,為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挑戰預作準備,以「多元儲備、韌性台灣」作為國家發展的穩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