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在 The Hill and Valley Forum 國會山莊與矽谷論壇舉辦的「Winning the AI Race」論壇,表示 AI 如何重塑就業、基礎設施與美中科技角力,並對川普能源與再工業化政策給出大大的肯定。
(前情提要:川普爆曾考慮「拆分輝達」後發現 Nvidia 實在太強,黃仁勳奉上彩虹屁回應 )
(背景補充:黃仁勳:我都這樣用 AI 讓自己變更聰明,不擔心 AI 搶人類飯碗 )
如果你不用 AI,你會被使用 AI 的人取代,
我想我們都很確定這件事。
講台上燈光灑下,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用這句絲毫都不隱藏的警示,替 2025 年盛夏這場「Winning the AI Race」座談定調。從就業到基礎設施、從川普政策到晶片出口禁令,黃仁勳把複雜的技術,加上地緣政治拆解成可讀的路線圖,既是算力企業策略,也講出了全球資本流動的現況。
黃仁勳提醒:AI對就業毫不留情
面對 AI 是否會淘汰工作的老問題,黃仁勳把答案拉到 100% 的工作轉型。他稱 AI 為「史上最偉大的技術均衡器」,就算沒有程式背景,AI 也能手把手教人寫程式、做設計。
在 NVIDIA 內部,每一位工程師都用 AI 輔助,工作量反而更大,因為單調瑣碎被排除後,創意與實驗湧現。他粗估 AI 將自動化約一半的日常任務,但同時擴大人類影響力,創造更多新職缺。這個「增強而非取代」的論點聽來樂觀,卻很有殺傷力。
黃仁勳的結論是:
「如果你不用 AI,你會被使用 AI 的人取代。」
他言下之意是在催促企業和個人都得盡快補上 AI 普及率,否則所有職業鏈都會被重新洗牌。
AI 工廠的產業想像
AI 想像要落地,需要電力、資料中心與高速網路組成的新型「AI 工廠」。黃仁勳預估這將是「數兆美元」的市場,關鍵則是 NVIDIA GB200 Grace Blackwell 超級晶片:推理效能高出前代 30 倍、可透過軟體迭代再向上加速;透過 CUDA 生態系統與垂直整合方案,NVIDIA 不再只是賣晶片,而是提供端到端的平台,強化客戶黏著度。
黃仁勳更提出「物理 AI」概念:未來所有工業公司都會同時經營傳統工廠與 AI 工廠,例如 Tesla 一邊造車、一邊以 AI 模型優化產線乃至車輛自動駕駛。當所有移動的物體都接入 AI,舊有分工會被重寫,而誰能先建好資料與算力基礎設施,就握有下一個十年的主導權。
大讚川普、談美中AI對抗
地緣政治是座談的另一條對話線,黃仁勳罕見公開稱讚川普「上任第一天就抓到 AI 與能源的重要」,大力贊同川普的政策基調,倡議再工業化與高科技美國本土製造。黃仁勳預估,接下來四年美國本土 AI 產業可望新增數兆美元產值,並強調「沒有能源,就沒有新產業」,拋出能源渴求的訊號。
美國對中國的晶片出口管制卻讓產業站在十字路口,黃仁勳認為全面限制輸出晶片會「適得其反」,只會促使中國加速自研。他透露,自己成功遊說川普政府,同意 NVIDIA 向中國銷售 H20 AI 晶片,維持中國對美國技術棧的依賴,比切斷更符合長期利益。這筆「放行」協議被視為華府在經濟與國安之間的一次調整。
黃仁勳同時點名中國 AI 實驗室在開源模型領域的進展,例如 DeepSeek、Kimmy 等,認為開源有利全球創新,也鞏固美國技術棧作為標準。換句話說,他希望透過「半開放」維繫矽谷與中國市場互相依賴,而不是走向脫鉤,反而能讓美國 AI 走得更快。
AI人才需要資本
AI 競賽最稀缺的可能不是晶片,而是人才。市場傳出「AI 研究員簽下破億美元合約」的故事,黃仁勳並不否認。他坦言自己親自審核公司 42,000 名員工的薪水,並運用機器學習確保公平。他寧可往上調薪,也不願流失關鍵工程師,因為「照顧好員工,其他會水到渠成」。
在工具與基礎設施愈來愈強大的背景下,他相信 150 人的小團隊就可能做出 OpenAI 級成果,對傳統大企業構成衝擊。小團隊加上巨大算力的模型,讓資本更追逐頂尖的專家個人而非機構,人才身價因此水漲船高。
從「100% 工作被重塑」到「兆級 AI 工廠」,黃仁勳用一連串邏輯圈起 AI 時代的四根支柱:技能、基礎設施、地緣政治與人才資本。川普時期的能源政策和再工業化願景,在他口中意外成了 AI 霸權的燃料。而對中國有限度開放,則顯示華盛頓在兼顧矽谷產業的放軟。
對黃仁勳的每一位聽眾而言,問題不再是 AI 會不會道來,現在是如何跟上 AI 工具的加速時刻。
📍相關報導📍
Tether投資帝國手握120家公司:涉獵比特幣挖礦、AI,台灣XREX、 尤文圖斯足球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