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yptoQuant 執行長 Ki Young Ju 今早拋出「比特幣週期理論已死」的觀點,本文聚焦於市場結構的潛在變化,對交易行為與投資者心理的深遠影響。
(前情提要:沉睡14年「中本聰時代」比特幣巨鯨已將8萬枚BTC全數轉入Galaxy,高點倒貨?)
(背景補充:沈睡14年的「8萬枚比特幣巨鯨」準備賣幣砸盤?已轉上萬枚至Galaxy Digital)
比特幣昨晚一度站上 119,500 美元之後,清晨再度震盪走低,撰稿當下報 117,440 美元,近 24 小時下跌約 1.2%。以太坊則是挑戰重新站回 3,700 美元,現報 3,685 美元。
在此之際,CryptoQuant 執行長 Ki Young Ju 稍早拋出「比特幣週期理論已死。」的觀點。
他表示自己過去根據「鯨魚累積—散戶接棒」的週期理論進行預測,但這套模式如今已不再適用。隨著機構資金的進場,舊有的市場結構正被顛覆,比特幣的價格波動、交易策略與投資者心理也隨之改變。
傳統的比特幣週期理論認為,當大戶 (鯨魚) 開始大量累積比特幣時,正是進場良機;而當散戶 FOMO 跟進,則意味著牛市將進入尾聲。
但 Ki Young Ju 指出,這一輪牛市中,舊鯨魚賣出的比特幣並非流向散戶,而是被新一代長線機構投資人承接。他在 X 上坦言:「我的錯誤是忽略了這個結構性轉變,過去的牛市已結束預判並不準確。」
#Bitcoin cycle theory is dead.
My predictions were based on it—buy when whales accumulate, sell when retail joins. But that pattern no longer holds.
Last cycle, whales sold to retail. This time, old whales sell to new long-term whales. Institutional adoption is bigger than we…
— Ki Young Ju (@ki_young_ju) July 24, 2025
這一觀點獲得不少圈內人士認同。Onyx 指出,近期有多筆長達 14 年未動的比特幣資金開始轉移,傳統的牛熊週期已被打亂,現在市場更像是「時刻」或「季節」輪動,由新題材主導。
機構資金進場,週期理論失靈?
另有網友補充,ETF 與合規基金本輪已吸納超過 90 萬顆比特幣,這一規模遠超鯨魚拋售量,並將價格穩定在 12 萬美元附近。儘管超級鯨魚持續出貨,但機構的承接力道明顯,波動性因此收斂,短線交易的意義被稀釋。
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週期理論並未消亡,而是進化為「長線巨頭重新分配籌碼」的新格局,真正的變化在於市場參與者的時間偏好。
沈睡巨鯨再出貨
很巧的是就在昨(25)晚,@whale_alert 監測到,一個塵封 14 年半的比特幣地址再次被激活,錢包中持有 3,962 枚 BTC,價值約 4.68 億美元。
鏈上數據分析師 Ai 姨也在第一時間指出,這些 BTC 當年全部來源於「Coinbase 交易」(是指挖礦收入,並非為交易所 Coinbase),因此該巨鯨也被推測為是一名早期礦工。目前,該巨鯨已經進行了小額轉帳嘗試,為 2011 年 1 月以來首次對外轉帳。
AI 姨強調,按照 0.32 美元每枚比特幣的成本價計算,目前這些遠古比特幣的回報率已經高達 37 萬倍!雖然不代表該巨鯨確定要出貨,但是近期有多筆巨鯨疑似賣出的訊號,但比特幣仍然處於高位,機構的投資意願是否會讓 BTC 價格持續走高,值得我們關注。
💤 💤 💤 💤 💤 💤 💤 💤 💤 💤 A dormant address containing 3,962 #BTC (468,046,931 USD) has just been activated after 14.5 years!https://t.co/LXdjguOqYv
— Whale Alert (@whale_alert) July 24, 2025
📍相關報導📍
CoinDesk分析師看漲比特幣「巨鯨積極買入」;QCP:若突破11萬美元將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