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 Zhou 開口自信流暢,在專訪中清晰的將Bybit接下來的產品線、安全保護、與區域擴張計畫一一闡明。
(前情提要:越南財政部合作 Bybit 要推官方加密交易所,東南亞最大潛力市場加速合規 )
(背景補充:Bybit 助力 TOKEN2049 杜拜大會:以黃金贊助商身份出席,展示加密支付的現實應用場景 )
在全球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激烈競賽中,Bybit以驚人的速度崛起,僅用六年時間便躋身全球頂尖行列。根據最新數據,Bybit的註冊用戶數已從2023年的2000萬飆升至近7000萬,現貨市場份額更躍居全球第二,衍生品市場份額亦顯著增長。在這高速增長的背後,其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Ben Zhou扮演關鍵的掌舵角色。
近日,在Bybit獨家贊助的全球KOL盛會CCCC期間,動區動趨BlockTempo獨家專訪了這位平日低調的領導者。Ben Zhou在對談中不僅分享了對KOL經濟、Web3佈局、CEX與DEX未來的獨到見解,更罕見地揭露了年初駭客事件後的深刻反思與領導風格的轉變,為外界描繪出Bybit在變革浪潮中的清晰路線圖。
KOL新經濟學
在加密貨幣世界,KOL(Key Opinion Leaders,關鍵意見領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們不僅是資訊的傳播者,更是影響用戶決策、引導市場風向的關鍵力量。Bybit 自始至終都非常注意對KOL的賦能和培訓,他們傳播的內容不僅影響用戶的想法,也會對行業的建設產生關鍵性作用。
對於Bybit而言,KOL不僅僅是「獲客渠道」角色,更是互相陪伴成長的戰友。Ben Zhou在訪談中特別指出,這種現象在華語區尤為明顯。
他分析道:「特別是華語區,用戶很多時候他的資訊是比較閉塞的。第一,很多加密內容創作者通常是在英語區;然後,某些華語區的用戶,又沒有機會接觸那些(西方主流社群)平台…所以他們的資訊來源很多就是依賴KOL。」這種資訊的不對稱性,直接導致了華語區KOL流量「黏性非常高」,「他通常推哪個交易所,(用戶)就會去哪個交易所。」
正是基於對KOL價值的深刻認知,Bybit選擇重金投入,支持並舉辦Crypto Content Creator Campus(CCCC)這樣的全球KOL盛會。然而,Ben Zhou強調,Bybit舉辦CCCC的目標,遠不止於將KOL視為單純的流量入口。他直言,許多交易所對待KOL的方式仍停留在「招待」,也就是「純是吃喝玩樂」。但在他看來,「吃喝玩樂是膚淺的」,無法提供KOL真正需要的價值。
Bybit的增長之道,是真正和KOL走到了一起,互相陪伴成長。「我們時常思考,這群人需要的是什麼?」Ben Zhou給出的答案是學習成長與同行連結。他觀察到,大部分KOL如同「孤島」,通常是單打獨鬥,缺乏與同行深度交流、共同成長的機會。「每個幣圈人都希望有機會認識到同道中人,但我們真的互相認識嗎?可能就是在街上打個招呼,打個招呼聊兩句就走了。」
因此,CCCC計畫打造一個「campus(校園)」,將KOL們聚集在一起,共同去創造。透過組隊、競賽、工作坊、專家分享等形式,讓KOL們在協作與競爭中建立有重量的友誼,學習內容創作的新知識,打破孤島狀態。
「你會覺得,在CCCC真的交了一些team player,認識了一些好朋友。」Bybit營運長Helen Liu在其他場合也呼應了這一點,強調高品質內容對於教育用戶、支持下一代加密採用者的關鍵作用,並指出Bybit支持CCCC是為了賦能創作者成為教育者和故事講述者(story tellter)。
這種將KOL從單向獲客工具提升為需用心經營的「客戶」的策略轉變,顯然是Bybit在白熱化的交易所競爭中尋求差異化的一步棋。傳統的返佣模式或許能帶來短期用戶流量,但Bybit試圖透過提供學習、社交和成長價值,與KOL建立更深層次、更長期的夥伴關係。這不僅有助於鞏固獲客渠道,更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圍繞Bybit的內容生態和社群忠誠度,形成一道獨特的護城河。尤其針對資訊相對隔絕、KOL影響力巨大的華語市場,這種深度綁定策略顯得格外具有針對性,預示著Bybit未來可能持續在此區域的KOL合作上投入資源。
從「招待」到「賦能」的關係轉變,也可能吸引那些更注重自身成長和行業影響力的優質KOL,進一步提升Bybit的品牌形象和生態品質。
Web3戰略大調整,Bybit為何只保留4項核心服務?
當各大交易所紛紛搶灘Web3錢包,將其視為串接去中心化世界的入口時,Ben Zhou卻在訪談中投下了一顆震撼彈:「錢包方面,我們只保留助記詞錢包…錢包這塊業務可能下一步就不做了。」這無疑是一個逆流而上的重大決策,尤其是考慮到Bybit此前在Web3領域已有多方佈局,包括推出無私鑰錢包、整合去中心化 DeFi等。
Ben Zhou對此決策給出了直接的解釋:「重點是我們覺得錢包不是整個Web3最核心的行業價值所在。」他認為,相較於交易所作為所有用戶幾乎都離不開的基礎設施,錢包的用戶忠誠度並不高。「轉換門檻太低,」他補充道,「通常現在我們發現錢包留住用戶,就是靠擼羊毛,就是一些airdrop…但是當你要去某個應用,你就換成(對應的錢包)。你對另外一個錢包是沒有什麼忠誠度的,因為你要去的地方不是那個錢包,是那個應用。」
基於這樣的判斷,Bybit決定收縮戰線,將資源聚焦於他們認為「最核心的一些東西」。儘管Ben Zhou在訪談中並未透露下一步的具體方向,僅表示「可能未來一兩個月後會公布」,但這一決策本身已清晰地傳遞出Bybit在Web3戰略上的重大調整。
根據Bybit後續的官方公告,這次調整只保留助記詞錢包,對其他Web3服務進行了精簡和聚焦。Bybit確實逐步下線了包括雲錢包(Cloud Wallet)、無助記詞錢包(Keyless Wallet)、NFT市場、DEX Pro在內的多項Web3服務,但特別保留了「助記詞錢包」(Seed Phrase Wallet)。官方給出的理由是為了集中資源發展用戶最喜愛的服務,並堅守「真正自我託管(True Self-Custody)」這一區塊鏈核心理念。
這一系列動作,揭示了Bybit在Web3探索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戰略轉向。
更深層次來看,Ben Zhou關於「錢包非核心」的論斷,挑戰了市場普遍將錢包視為Web3基礎設施入口的觀點。Bybit曾經在多個場合提到加密方舟的概念,成為用戶進入Web3的關鍵入口。這暗示Bybit內部可能正在重新定義Web3的關鍵基礎設施,或許是更底層的交易協議、流動性解決方案,或是某種能深度整合其CEX優勢的應用,來推動加密貨幣的Mass Adoption。
DEX無KYC的「誘惑」
中心化交易所(CEX)與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的競合關係,一直是加密貨幣領域的熱門話題。Ben Zhou在訪談中,也針對兩者的未來發展,特別是衍生品DEX的風險管理,提出了他獨特的觀察。
當被問及對Hyperliquid這類衍生品DEX的看法時,Ben Zhou的觀點顯得有些「反直覺」:「我覺得 DEX 未來如果要解決他們現在面臨的風險管理問題,他還是要用一些中心化的手段,就是要放棄一些去中心化的概念。」他甚至直言:「最後,我並不認為它代表的是去中心化。」
這番言論的背景,恰逢3月時Hyperliquid因一名交易員利用高槓桿進行巨額交易,最終導致協議自身損失數百萬美元的事件。Ben Zhou在其他場合也評論過此事,指出CEX雖然也面臨類似的巨鯨平倉風險,但擁有更成熟的風險管理機制,例如動態槓桿(隨倉位增大而降低可用槓桿)和市場監控系統,來應對潛在的市場操縱或系統性風險。他建議DEX也應考慮引入類似的風控機制。
Ben Zhou對CEX在風險管理經驗上優勢的強調,也隱含著行業的另一種可能性:未來CEX與DEX的關係,可能不僅僅是競爭。擁有成熟風控模型、技術和數據積累的CEX,或許可以將其風控能力作為一種服務輸出給DEX(例如提供風險評估API、流動性管理方案或清算引擎支持)。這種潛在的混合服務,可能為CEX和DEX開闢新的路徑。
被駭後的反思:安全警鐘與領導哲學
任何在加密貨幣驚濤駭浪中航行的交易所,都無法迴避安全這一永恆的課題。對於Bybit和Ben Zhou而言,2025年初經歷的那場駭客風波,無疑是一次深可刻骨的考驗。訪談中,當被問及這次「生死72小時」的挑戰時,Ben Zhou的回答坦誠得令人意外。
Ben Zhou表示,雖然不是Bybit的直接責任,但事件之後,他投入了遠超以往的時間和精力來審視和強化安全體系,「花了更多的時間去看,包括也深度involve了我們的內部的這個安全的機制和強固(錢包)的機制,還有邀請第三方來做audit。」他坦言:「我覺得現在更放心了。」
這次危機不僅重塑了Bybit的安全策略重心,也淬鍊了Ben Zhou的領導風格。他分享,雖然大部分創新可以來自團隊,領導者給予支持即可,但在安全這樣的「核心地方」,「還是要自己更上心,不能落下。」這意味著在某些關鍵領域,他選擇了更深度的介入和更強的掌控力。
然而,這並不代表他轉向了事必躬親的管理模式。在談及日常領導哲學時,他依然強調「要給團隊非常Clear的Direction」,明確「什麼東西要做,什麼東西不要做」,並高度重視「決策力和執行力」。他認為,加密貨幣行業的幸運之處在於其快速疊代的特性,「當你一個地方做錯了,你可以馬上的改,改完之後其實也還好。」只要方向清晰,執行到位,就能抓住機會。
揮軍歐美
「第一個focus肯定是歐洲了,我們正在拿歐洲牌照。」Ben Zhou明確表示,他所指的,正是歐盟全面實施的《加密資產市場規範》(MiCAR)。Bybit顯然將獲得MiCAR牌照視為打開整個歐洲單一市場的關鍵鑰匙。近期,Bybit公開表示正透過其奧地利實體積極申請MiCAR牌照,力求成為首批合規進入歐盟市場的交易所之一 。Ben Zhou看好歐洲市場的巨大潛力,並指出歐洲歷來是Bybit最大的區域市場之一。
相較於歐洲的明確優先級,對於監管環境更為複雜多變的美國市場,Bybit則採取了更為謹慎的探索姿態。「下一步探索可能是新一點的地方,比如美國,」Ben Zhou提到,「現在整個美國的政策,和川普這個團隊,對Crypto還是非常friendly的,所以我覺得也會去探索一下,看一看。」這番話點明了美國政策風向是Bybit考量是否以及如何進入美國市場的重要變數。目前,Bybit並不向美國用戶提供服務。
這種「歐洲優先,美國觀望」的策略,體現了Bybit務實且以合規為導向的擴張路徑。具體的在地化執行層面,Ben Zhou則展現出一種「抓核心、放周邊」的思路。他認為,全球用戶對於核心產品體驗的需求是高度一致的:「比如說我們的風格,我們的產品體驗,要求是一樣的。就是都希望更好的交易體驗,更順滑。」
真正的在地化,更多體現在滿足各地市場的特殊性需求,而這些需求往往集中在「渠道」層面。「通常用戶所謂的local的東西,它不是改你產品的形態,」Ben Zhou解釋道,「它通常是需要一些出入金的渠道,這個本地化是比較需要的。我們始終最大的優勢是產品,未來也會繼續保持」。
肯定台灣市場潛力
「台灣我覺得一直是個挺不錯的一個市場,」Ben Zhou首先肯定了台灣市場的潛力,並注意到「台灣在很早就立法去接受(虛擬)貨幣了」。他也了解台灣已有本地交易所運營,甚至有傳統金融機構如遠東銀、凱基銀參與出入金生態,也看到加密貨幣回饋的信用卡。基於對市場的看好,Ben透露「我們也在台灣申請這個牌照,這個所謂的一個註冊權。」
在他看來,台灣監管機構的主要方向是以「防弊」為主,做好風險把控。由於詐騙、洗錢等問題已經是台灣社會重度關注議題,監管介入的目的是要求業者符合AML(反洗錢)、KYC(了解你的客戶)等規範,要求加密業者遵守監管規定。
現在台灣的模式,是將銀行業的監管框架套用在加密行業上,以防範風險為主。加密貨幣在台灣主流社會仍屬小眾,盼望政府可以多些與業界交流,鼓勵更多在地化業務的創新發展。
結語
此次專訪,Ben Zhou展現了他作為領導者的坦誠與決斷。他重新定義了與KOL的關係,從單純的流量獲取轉向深度的價值共建;不隨波逐流,聚焦Web3的「核心」地帶;對於CEX與DEX的未來,他提出了務實的融合觀點,點破了去中心化理想與商業現實的張力;面對史無前例的安全危機,他坦然接受,並將安全置於戰略核心,淬鍊出更為審慎的領導風格;在全球擴張的棋局中,他選擇了合規優先、步步為營的路徑,並對在地化有著清晰的認知;對於潛力與束縛並存的台灣市場,他也給出了直率的觀察與期許。
站在 2025 年的聚合出口,Bybit的下步棋如何落子?能否在Ben Zhou的帶領下,成功應對外部挑戰,繼續鞏固其市場地位,並最終實現其「Crypto Ark」的宏大願景?市場將等著看,這位在外匯市場磨礪多年,擁有跨文化背景,並在加密風暴中展現出韌性的領路者,無疑將繼續在交易所洶湧競爭中扮演關鍵角色。
📍相關報導📍
Bybit Megadrop 隆重推出:重新定義代幣空投與儲蓄體驗
Bybit 助力 TOKEN2049 杜拜大會:以黃金贊助商身份出席,展示加密支付的現實應用場景
越南財政部合作 Bybit 要推官方加密交易所,東南亞最大潛力市場加速合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