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Cloud Web3 的戰略負責人公開其 L1 區塊鏈 Google Cloud Universal Ledger (GCUL) 最新進度:以機構中立與 Python 智能合約切入 Layer 1,CME Group 已率先試點。
(前情提要:Google的野心:從 AI 算力資料中心到 Crypto 穩定幣 )
(背景補充:山寨季真來了?Google搜索「Altcoin」熱度攀上7年新高,但主要來源為非洲國家 )
全球科技巨頭,Google Cloud Web3 的戰略負責人 Rich Widmann 昨(26)晚在 Linkedin 透露了其 L1 區塊鏈 Google Cloud Universal Ledger (GCUL) 的研發進度,表示 GCUL 瞄準成為一個新 Web3 金融基礎設施。
GCUL 是 Google 多年研發的結晶,為金融機構帶來一個全新的 Layer 1:高效能、可信中立,並支援 基於 Python 的智能合約。
Google:GCUL 將是中立的基礎設施層
在加密世界,許多鏈往往與發起企業的商業利益深度綁定,導致潛在競爭者興趣缺缺。Widmann 點出這道隱形藩籬,他寫道:
「Tether 不會使用 Circle 的區塊鏈——而 Adyen 可能也不會使用 Stripe 的區塊鏈。但任何金融機構都可以用 GCUL 來構建。」
GCUL 透過「可信中立」策略,避開大型機構對競品基礎設施的顧慮。此外,GCUL 採用金融開發者熟悉的 Python 撰寫智能合約,讓銀行與券商的技術團隊可在原有語言堆疊上快速實作,降低轉換成本。對照 Stripe、Circle 等專注單一支付場景的鏈路,GCUL 把定位放在更廣泛、可承接多元金融產品的基礎層。
不過雖然 Widmann 說得好聽,要如何證明其去中心化的中立性,還有待持續觀察…,目前 GCUL 還處於不公開測試網階段。
性能、合規與雲端優勢三位一體
但不可否認的是,面對金融市場高頻下單與高吞吐的要求,Google 能以全球雲端資料中心為後盾。再結合 Google 既有安全框架與 AI 數據分析能力,將雲端運維、合規審計、監控稽核整合成同一平台,相對容易獲得金融機構的信任。
Google 若同時把廣告與消費者生態視為延伸優勢,日後出現直接面向終端客戶的代幣化資產或支付場景也不意外。目前 GCUL 的商業模式仍在探索,但基礎聯通設施已提前鋪設。
CME Group 試點揭開代幣化結算實驗
另外根據 Widmann 所述,全球最大衍生品交易所 CME Group 是 GCUL 首批採用者之一。雙方合作目標在於批發支付與資產代幣化。根據 CME Group 的投資者簡報,GCUL 將傳統需數日完成的結算流程縮短至數分鐘乃至數秒,顯著減少資金凍結與交易對手風險。
CME 案例一旦驗證效益,市場普遍預期其他銀行、券商將加速嘗試。
下一步:資產代幣化與金融融合拐點
總的來說,GCUL 並未聲稱取代現行體系,而是提供效率與透明度更高的帳本工具,供金融機構自由選擇。以 CME 的部署時間表為參考,業界預計未來一至兩年內將出現更多基於 GCUL 的專案,範圍可能從批發支付延伸至證券化商品。
政策面來說,一旦政策框架明朗,GCUL 有望成為銀行、支付公司與資產管理業者之間的共同語言。對 Google 而言,這不僅是擴張雲端客戶,更是在數位金融時代爭取話語權的重要一步。
GCUL 已初露可行藍圖。接下來,市場將觀察更多傳統金融機構是否願意把關鍵結算流程搬上新鏈。
📍相關報導📍
一句話建構無限數位世界!Google世界模型「Genie 3」不是遊戲引擎,而是 AI 成神最後一扇門
Pudgy Penguins胖企鵝手遊《Pudgy Party》將上線AppStore、GooglePlay,預先註冊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