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本週在 Computex 上透露內部 AI 實驗結果:能處理 80% 生產線工作,但關鍵 20% 仍需人類專業。
(前情提要:OpenAI新推工程師代理人Codex!AI可寫功能、修Bug、跑測試..限3種用戶搶先用 )
(背景補充:Podcast精華:AI和機器人覆蓋了加密貨幣熱潮,下個時代微創業最夯 )
人
工智慧浪潮席捲全球下,AI 是否將大規模取代人類勞動力的討論也越來越多。而在本週,全球最大電子製造代工廠鴻海的董事長劉揚偉,在 COMPUTEX 一場演講中,就大談 AI 如何改變未來工廠模式,並透露他們內部實驗後發現:AI 未來有望能完成 80% 的標準化工作。
未來工廠將分三階段成形
劉揚偉提到,自從 2023 年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敲定與鴻海在 AI 工廠的計畫合作後,未來工廠的打造流程就有了完全的顛覆。
以前廠商要打造產線,就是直接做出實體的工廠。但如今有了 AI 工具,未來鴻海的工廠可能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步先在輝達 Omniverse 平台以數位孿生技術模擬,第二部再做出 AI 工廠持續優化產線,最後才是實體的工廠。
鴻海的 AI 實驗
另外劉揚偉指出,鴻海內部針對生成式 AI 於工作場域的應用實驗顯示,AI 大約能完成 80% 的工作任務,不過或許是不想要讓大眾感覺他太危言聳聽,他也強調:
對於剩下的 20% 更為複雜和需要專業判斷的工作,熟練的勞工或技術人員能做得比生成式 AI 好很多。
劉揚偉認為,AI 與機器人技術有助於已開發國家應對勞動力短缺、企業招聘策略也隨之調整,部分科技巨頭雖有裁員現象,但對 AI 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
我們知道,鴻海在全球生產製造的能力是世界數一數二,旗下初階生產線員工更是達數十萬人,甚至中國不少城市就是因為曾有富士康的進駐才帶來繁榮。但想想要是幾年後,其中 80% 的低階勞力都可以被 AI 所取代,那會有多少勞工無工作可為生?想想就覺得可怕。
AI 於製造業的應用潛力
儘管目前製造過程中高度複雜、需專業判斷的環節,仍仰賴人力介入,但廣泛而言,AI 在製造業的自動化潛力巨大,牛津大學就預測至 2030 年全球恐有 2000 萬個製造業職位被 AI 取代,國際勞工組織也有類似報告,尤其對高重複性工作衝擊顯著。
雖然也有部分聲音說,AI 消滅工作的同時也會創造新工作,就像工業時代、網路時代時期那樣。儘管筆者個人也想這麼樂觀看待,但說實話我個人認為真的沒那麼理想。
過去工業時代、網路時代所誕生的新技術能提升工作效率,但操作還是要人來處理;可是 AI 時代,人工智慧直接取代的是人,一個更便宜、不會喊累的勞工。現在 LLM 已經能取代人們的大腦與眼睛,未來當機器人大量生產,手與腳都有的時候,那標準化的人類工作就真的越來越難和 AI 抗衡了…。
應對 AI 時代的策略與協作
所以面對 AI 帶來的變革,所有人都必須思考如何提升與 AI 協作的能力、未來政策制定者也需思考如何規範 AI 應用、保障勞工權益及培育未來人才,方能在 AI 徹底改變世界的同時,共創人機協作、更智能高效的未來。
📍相關報導📍
年薪百萬資深工程師也被 AI 打敗:投 800 履歷石沈大海,為生計送外賣、住拖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