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完整懶人包】認識比特幣!原理與應用全面解析|動區新手村
  • Account
  • Account
  • BlockTempo Beginner – 動區新手村
  • Change Password
  • Forgot Password?
  • Home 3
  • Login
  • Login
  • Logout
  • Members
  • Password Reset
  • Register
  • Register
  • Reset Password
  • User
  • 不只加密貨幣,談談那些你不知道的區塊鏈應用|動區新手村
  • 動區動趨 BlockTempo – 最有影響力的區塊鏈新聞媒體 (比特幣, 加密貨幣)
  • 所有文章
  • 最完整的「區塊鏈入門懶人包」|動區新手村
  • 服務條款 (Terms of Use)
  • 關於 BlockTempo
  • 隱私政策政策頁面 / Privacy Policy
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新聞媒體
  • 所有文章
  • 搶先看
  • 🔥動區專題
  • 🔥Tempo 30 Award
  • 加密貨幣市場
    • 市場分析
    • 交易所
    • 投資分析
    • 創投
    • RootData
  • 區塊鏈商業應用
    • 金融市場
    • 銀行
    • 錢包
    • 支付
    • defi
    • 區塊鏈平台
    • 挖礦
    • 供應鏈
    • 遊戲
    • dApps
  • 技術
    • 比特幣
    • 以太坊
    • 分散式帳本技術
    • 其他幣別
    • 數據報告
      • 私人機構報告
      • 評級報告
  • 法規
    • 央行
    • 管制
    • 犯罪
    • 稅務
  • 區塊鏈新手教學
  • 人物專訪
    • 獨立觀點
  • 懶人包
    • 比特幣概念入門
    • 從零開始認識區塊鏈
    • 區塊鏈應用
  • 登入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所有文章
  • 搶先看
  • 🔥動區專題
  • 🔥Tempo 30 Award
  • 加密貨幣市場
    • 市場分析
    • 交易所
    • 投資分析
    • 創投
    • RootData
  • 區塊鏈商業應用
    • 金融市場
    • 銀行
    • 錢包
    • 支付
    • defi
    • 區塊鏈平台
    • 挖礦
    • 供應鏈
    • 遊戲
    • dApps
  • 技術
    • 比特幣
    • 以太坊
    • 分散式帳本技術
    • 其他幣別
    • 數據報告
      • 私人機構報告
      • 評級報告
  • 法規
    • 央行
    • 管制
    • 犯罪
    • 稅務
  • 區塊鏈新手教學
  • 人物專訪
    • 獨立觀點
  • 懶人包
    • 比特幣概念入門
    • 從零開始認識區塊鏈
    • 區塊鏈應用
  • 登入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新聞媒體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加密貨幣市場

一文盤點七大「消失」的天王級加密專案創辦人

Block Beats by Block Beats
2025-08-20
in 加密貨幣市場
A A
一文盤點七大「消失」的天王級加密專案創辦人
36
SHARES
分享至Facebook分享至Twitter

創辦人是項目敘事的一部分,但近年來許多加密明星創辦人紛紛淡出舞台。本文整理七位「消失」的創辦人,探討他們離開的原因與去向。
(前情提要:專訪「女股神」Cathie Wood:揭密 Ark Invest 加密貨幣投資方法論 )
(背景補充:哈佛大學領銜,哪些美國知名大學在押注加密貨幣? )

本文目錄

  • 從「形而上」走向「現實」的別人家的孩子
  • 許久沒有 Gavin Wood 的消息了……
  • 離開 EOS 後的 BM 在研究神學
  • 骯髒的暗箱操作
  • 從 IO 變成 OI,從「去中心化算力」變成「超級 AI」
  • Mihailo,從 Polygon 退場的 ZK 布道者
  • 卸任 Morph CEO,她留下了「腳照梗」

 

無論是 Vitalik 的極客,還是 Jeff Yan 的交易員直覺,抑或是 Do Kwon 的狂妄,都在某種程度上定義了專案的靈魂。可在過去幾年,這些「加密明星創辦人」卻一個接一個地淡出了舞台。

最近,Story Protocol 的創辦人 Jason Zhao 宣布辭去 CEO,再次點燃了人們的討論。年輕的韓裔美國人,MIT 夏令營的創業少年,李飛飛實驗室的學生,DeepMind 最年輕的產品經理:他的劇本本可以通向矽谷的明星序列。但他卻選擇在加密行業寫下自己的篇章,又在三年半後選擇離開。

律動 BlockBeats 整理了七位「消失」的創辦人,有人主動轉身,有人被逼抽身;有人帶著理想主義的溫和告別,也有人在醜聞與爭議中倉促退場…… 當然他們只是縮影,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創辦人在發幣後離開,開始自己應該還不錯的下一段生活。

從「形而上」走向「現實」的別人家的孩子

8 月 16 日,Jason Zhao 在 X 上打下一段感性的文字,宣布將在創立 Story 3 年半後辭去全職 CEO,只擔任戰略顧問,並投身新 AI 專案 Poseidon (上個月剛剛獲得 a16z 1500 萬美元種子輪投資),他表示太空、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新一輪工業革命讓他重新點燃了熱情。但這條 500 萬人看過的貼文僅獲得了 2000 個讚。

Jason Zhao,韓裔美國人,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長大,高中期間 Jason 便開始負責當地的 TED x AustinYouth,19 歲參加麻省理工 Launch training camp 時與同伴創立了政治遊說眾籌平台 PolitiFund 憑藉著 2400 分的 SAT,在幾乎所有藤校的全額獎學金邀請中選擇了史丹佛大學。

獲得史丹佛大學哲學本科學位後,繼續攻讀電腦科學碩士學位專注於人工智慧的研究,在電腦視覺實驗室師從「AI 教母」李飛飛,畢業後進入谷歌 AI 實驗室 DeepMind 成為最年輕的產品經理。拿著這套劇本,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妥妥的人生贏家,如果他現在還任職於 AI 大廠,可能也會收到祖克柏的「重金轉會」邀請,但命運偏偏不讓他走這條路。

2020 年的「DeFi Summer」讓他接觸到了區塊鏈,哲學與人工智慧的背景讓他想到了「人工智慧重塑創造力並豐富內容,區塊鏈決定數位產權並賦予數據可驗證的稀缺性。」,IP+AI+Blockchain,讓他​​在 25 歲時就成了成功融資 1.4 億美元的專案 Story Protocol 就此誕生了。將智慧財產權 (IP) 可程式化、以鏈上方式追蹤使用與分配,推動創作者版稅、授權和 AI 訓練等新型商業模式。

他們推出 Story Academy 來推動創業者和開發者的 Builder 計畫。與 Yakoa 合作,用 AI 偵測 IP 重複和操縱行為;與 Pastel Network 整合,以確保証書罕見性和資產稀缺性;與 Lit Protocol 聯手增強交易安全與隱私;與 Stability AI 合作將鏈上授權與版權追蹤引入 AI 模型訓練。

Story 的商業邏輯,源:Starzqeth

但讓鏈上與實體連結這一「應用型」產品,雖然敘事宏大但似乎與當前的 Crypto 還向性不合,在 TGE 後的半年時間內,他們與 Justin Bieber、BTS、BlackPink、Adidas、Crocs 等知名的品牌合作但這也改變不了 Story 鏈上的營收大部分時間都是個位數或兩位數的事實,知名風投分析師 Adam Cochran 指出,近 60 億美元完全稀釋估值對比這個營收,他質疑專案是否更注重「花式演示」。

但事實上,在 Zhao 退出前 Story 仍獲得資本的信任,Grayscale 推出 Story IP 信託,Heritage Distilling Holding Company (CASK) 用 2.2 億美元私募融資啟動 IP DAT 計畫,讓他在離開時 IP 的市值也達到了新高。他的離開或許不算體面但也不算狼狽,也許對這個 26 歲前就走完別人小半輩子路的年輕人來說,在經歷這一段旅程後他內心的偏向從「柏拉圖」走向了「亞里斯多德」,從 IP 變成了更實在的物理 AI 的搭建,他投身進入了新的世界,也許更廣闊的曠野還在等待他探索。

Jason 的「X」Banner——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圖中左:柏拉圖手指向上「理念/形而上」,右:亞里斯多德手掌向下「經驗/現實秩序」

許久沒有 Gavin Wood 的消息了……

「不知道 Gavin Wood 現在去哪了」。

當以太坊重新衝擊 4000 美元的時候,有人突然想到了這個以太坊早期最核心的聯創、以太坊黃皮書的撰寫者、Solidity 語言的創建者以及 Polkadot 的創辦人,Gavin Wood。加密世界似乎許久都沒有他的聲音了。

2022 年 10 月,Gavin Wood 向外界宣布,將辭去 Parity Technologies 的執行長一職。這是他與 Polkadot 的一次主動抽身。對行業來說,這是繼以太坊後,他退出的第二個專案。

Gavin Wood 出生於英國蘭卡斯特,劍橋大學博士,主攻音樂視覺化與人機互動。在進入加密世界之前,他是微軟的研究員,也是多個開源社群的積極貢獻者。

2013 年,他遇見了 Vitalik Buterin,並成為以太坊最早的聯合創辦人之一。他不僅寫下了以太坊的首版黃皮書 (Yellow Paper),還親自實現了以太坊的第一個客戶端,發明了 Solidity 語言。可以說,他為「智慧合約」的可用性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但在 2016 年,他因為理念問題選擇離開以太坊。他希望區塊鏈不只是單一虛擬機的運行環境,而是一個多鏈互聯的世界。這一理想,最終化為 Polkadot。2017 年,Gavin Wood 與 Björn Wagner 等人共同創立 Parity Technologies,隨後推動 Polkadot 的設計與落地。他提出的 Substrate 框架,使區塊鏈的搭建像「拼裝樂高」一樣便捷;而 Polkadot 的中繼鏈與平行鏈設計,則試圖解決多鏈互操作與共享安全的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Gavin Wood 和他曾經親密無間的夥伴 Vitalik 很像。在 Polkadot 社群裡,Wood 一直是最具象徵性的工程師。他的身份更多是架構師與思想家,而非管理者。他擅長寫程式碼、寫文件、寫宣言,但不擅長管理龐大的團隊和複雜的利益關係。

因此 2022 年 10 月,Gavin Wood 宣布辭去 Parity Technologies CEO 一職,把位置交給了 Björn Wagner。「執行長的角色從來都不是我夢寐以求的,我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很好地擔任執行長,但這不是我能找到永恆幸福的地方。」這句話帶著典型的工程師式的理想主義。

Gavin Wood 最後兩次公眾露面也很有意思:一次是在 2024 年 7 月份布魯塞爾的 EthCC7 會議上,他與 Vitalik Buterin、Joseph Lubin 另外兩位以太坊核心的創辦人來了一次世紀大合影;還有一次是在 Polkadot 的開發者訓練營上,他正在 DJ 台上就位,重拾了自己對音樂的熱情。或許,這才是 Gavin Wood 最舒服的狀態。

離開 EOS 後的 BM 在研究神學

「七年之後再看 EOS」,李笑來當年的話還是太有「含金量」,如今竟然有了某種應驗。

七年之約的 2025 年,EOS 社群從母公司中獨立出來,而母公司 Block.one 帶走了當年為 EOS 融資的 40 多億美元,換成了 16 萬枚比特幣。這筆巨大的流動性,也被 Block.one 帶到了一個新的交易平台 Bullish 上。含著金鑰匙出生的 Bullish 成為了繼 Coinbase 之後,第二家在美上市的加密交易平台,市值約 100 億美元。

似乎是要與過去切割,EOS 的代幣如今已更名為了 A,目前市值為 3.21 億美元,不足 Bullish 的二分之一。而當年 EOS 最核心的人物,Daniel Larimer 早在 2020 年就辭去了 Block.one 技術長 (CTO) 的職位。在加密行業,Daniel Larimer 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BM」。

BM 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是一位堅定的自由意志主義者。他自稱最崇拜的著作是《Atlas Shrugged》(《阿特拉斯聳聳肩》),相信自由市場與抗審查的技術工具能保護個人的生命、財產與自由。

進入加密行業後,他以極快的節奏創立專案:2009 年嘗試研發加密交易所;2013 年創立 BitShares,引入了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與穩定幣的早期模型;2016 年創立 Steemit,推動「區塊鏈社交」的首次大規模實驗;2017 年,他再次出手,聯合 Brendan Blumer (簡稱 BB) 成立 Block.one,推出 EOS。

在 Block.one 這個 BB 的「家族企業」中,BB 的妹妹空降首席行銷官,其唯一可見的「政績」是將 EOS 品牌色從科技藍改成「更柔和的莫蘭迪灰」。BB 的母親執掌風投基金,其領投的社交應用 Voice 上線一年用戶不足 1 萬,卻耗資 1.5 億美元。

而 BM 的話語權極少,他在推特上自嘲自己『沒有決策權』,這位被稱為『天才程式設計師』的聯創,卻在母公司內部成了一個被架空的影子。於是 2021 年,EOS 社群發起「分叉起義」,嘗試切斷 Block.one 的控制。而 BM 辭去了 Block.one 技術長的職位,離開了社群。

此後 BM 的個人足跡則變得模糊,鮮少發布與加密相關的內容,這兩年他的推特相內容高度集中於《聖經》解讀、地緣衝突的世界末日預言,以及針對主流基督教的批判。

骯髒的暗箱操作

「Movement 究竟是誰搞砸的?」當 MOVE 代幣因為醜聞被 Coinbase 下架時,許多人才開始追問這位年僅 20 出頭的 Movement Labs 聯合創辦人,那個曾經在駭客松與播客裡高談闊論「Move 將改變以太坊安全模型」的年輕人,怎麼會以這樣戲劇性的方式從舞台中央退場。

Rushi Manche 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在范德堡大學主修電腦科學與數據科學。像許多 Gen-Z 一樣,他在大學期間就沉迷於駭客松、AI 實驗室和區塊鏈程式碼庫。在 2022 年,他與同學 Cooper Scanlon 在宿舍裡創立了 Movement Labs。靈感其實並不複雜,他們在 Aptos 的實習經歷讓他們看到了 Move 語言的潛力。一種比 Solidity 更安全、具備並行處理能力的新型智慧合約語言。但 Aptos 的局限同樣明顯:缺乏流動性、開發者基數有限。於是他們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把 Move 帶進以太坊」。

創業很快吸引了資本的注意。Pre-seed 階段,他們就拉來了十幾位天使投資人投下 340 萬美元。一年之後,Movement Labs 完成了 3800 萬美元 A 輪融資,Polychain、Placeholder、Archetype 等知名基金悉數入局。在行業的敘事裡 Movement Labs 成了「Move 語言在 EVM 世界的旗艦專案」。

Rushi 很快成了 Movement 的代言人。他頻繁出現在播客、技術大會、行業訪談裡,他帶有年輕創業者典型的激情。聲音輕快,語速極快,總是帶著一種「行業需要新人來重塑」的自信。在他的推動下,Movement Labs 宣布開發 M2 Rollup (基於 ZK 的 Move Layer2)、Shared Sequencer 等基礎設施,希望成為以太坊新一代擴展方案的代表。

2024 年底,MOVE 代幣上線。TGE 的那一刻,Rushi 似乎真的站在了舞台中央,可問題也從這裡開始。

上線不久,社群裡就有人質疑空投名單被「內定」,Movement「影子顧問」Sam Thapaliya 爆料,超過 75000 個錢包由聯合創辦人 Cooper 指定,從而獲取 6000 萬枚 Move 代幣的老鼠倉,獲利遠超普通用戶。而 Sam 也不是「善茬」,而後兩份兩份商業備忘錄顯示,Movement Labs 向兩名「影子顧問」(包括 Sam Thapaliya) 簽署協議,承諾提供高達 10% 的 MOVE 代幣供應量 (價值超 5000 萬美元),這成為專案的第一道裂痕。

幾個月後,真正的風暴來臨。2025 年 4 月,CoinDesk 披露 Movement 與名不見經傳的中間商 Rentech 簽署做市協議。Rentech 在 TGE 當日獲得 6600 萬枚 MOVE 代幣控制權,次日拋售約 3800 萬美元,引發代幣暴跌。Binance 甚至緊急凍結帳戶以平息混亂。合約更顯示,Rentech 既是 Movement 基金會代理人,又是 Web3Port 子公司,在交易中扮演雙重角色。

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2025 年 5 月 2 日,Movement Labs 宣布 Rushi Manche 被暫時停職。5 天後,他被正式解除聯合創辦人職務,新的領導團隊接管專案。消息發布時,Rushi 沒有公開回應。他的形象從一個高調宣講「區塊鏈安全革命」的年輕工程師,驟然變成代幣醜聞的中心人物。

Rushi 的退場顯得倉促、混亂,甚至帶有「被驅逐」的色彩,沒有人知道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多方各執一詞,而後 MOVE 被 Coinbase 下架,他自己則將 Movement Labs 告上特拉華州法院,尋求澄清權責關係。直到現在 Rushi 的最後一條貼文還停留在 5 月 8 日關於 Sam 的商業備忘錄的披露的轉發。而同樣 Move 究竟是誰搞砸的?這個問題到現在已然無人關心自然也無人會過問了。就像許許多多的區塊鏈專案方一樣,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後只留下了一地雞毛。

從 IO 變成 OI,從「去中心化算力」變成「超級 AI」

當 IO 代幣在 Binance Launchpool 上線時,加密社群裡有一個問題不斷被問起「Ahmad Shadid 怎麼突然卸任了?」這位有著以太坊基金會顧問背景的創業者,曾是 DePIN 領域最受矚目的創辦人之一。2024 年 6 月 9 日,就在 IO 代幣公募前兩天,他突然在 X 上宣布辭去 io.net CEO 職務,轉由營運長 Tory Green 接棒。

Ahmad Shadid 的故事起點,並不是 GPU 或 AI,而是量化。他最開始於沙烏地阿拉伯一家中小型商業 Cordoba Partnerships 做資料分析師,而後任職 ArabFolio Capital 和 Whales Trader 做量化系統工程師時深度拓展了與 GPU 相關的技術面。2018 年開始他便開始開發 ML 驅動的風險管理引擎 DarkTick,這是使用定量/統計技術開發和測試高度自動化的量化交易策略,適用於股票/非股票和統計套利等策略的工具。

2022 年開始他作為顧問為以太坊基金會提供諮詢,關注智慧合約與基礎設施的可擴展性問題。在多鏈、L2 敘事逐漸成熟之後,他把目光投向了另一個被忽視的領域,算力。

2023 年,生成式 AI 的浪潮席捲全球。ChatGPT 帶動算力需求暴漲,GPU 供應一度成為矽谷最緊張的資源。Shadid 敏銳地意識到,如果 DeFi 能解放金融,DePIN 就能解放物理資源。他的答案,就是 io.net 一個連接閒置 GPU、為 AI 模型提供去中心化算力的網路。

在他的敘事中,IO 不只是一個公司,而是「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 AI 超級電腦」。這個口號迅速吸引了資本和社群的注意。從工作室到雲端伺服器提供商,霎時間似乎所有人都在為 IO「提供算力」。

然而,就在代幣即將上線的前夕,Shadid 卸任了。「我辭去 CEO 職務並非因為外界對我的質疑,而是為了讓專案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成長。」他在 X 上寫道。在此之前,社群有人指控 io.net 所宣傳的 GPU 算力被誇大,擔憂他可能藉機套現。

在離開 IO 後,他開啟了一個新專案 O.XYZ,其治理代幣為 OI,宣稱其概念是由社群治理的「主權超級 AI」。並推出了一個 Solana AI 的指數型代幣「Osol」(Solana 上前 100 的 AI 專案代幣),而在最近推出了「AI CEO」,但其宣稱的「連接了 10 萬+ 個 AI 模型」、「比競品快 20 倍」等產品宣傳時同樣遭受了社群質疑,而這次專案代幣的市值也一跌再跌。從 IO 變成 OI 的後,可能在市場對「CryptoAI」敘事的一次次失望後,Shadid 也不再這麼受歡迎了。

Mihailo,從 Polygon 退場的 ZK 布道者

2025 年 5 月的一個清晨,Mihailo Bjelic 還是決定了退出 Polygon 基金會董事會與 Polygon Labs 的日常事務。這是他與這個陪伴八年的專案做出的正式告別。對加密行業而言,這是 Polygon 第三位離開的聯創;對他個人來說,則是一次帶著釋然與分歧的轉身。

Mihailo 來自塞爾維亞,在貝爾格勒大學學習資訊系統與電腦科學。他進入加密世界的時間並不算晚,2013 年開始接觸比特幣和以太坊社群,逐漸沉浸於「如何讓區塊鏈真正可用」的問題。畢業後,他曾經參與過一家為汽車行業提供 AI/機器學習解決方案的創業公司,也嘗試過幾個小型軟體專案,但都沒有真正點燃他心裡的火。他真正的執念,是在區塊鏈擴容的迷宮裡找到答案。

2017 年,他結識了彼時還叫「Matic Network」的團隊。以太坊正經歷 CryptoKitties 引發的網路擁堵,手續費高企,開發者苦不堪言。Mihailo 認定這是他能投入全部熱情的方向:做一條真正可用的以太坊擴容解決方案。

在 Polygon 內部,Mihailo 被稱為「ZK 的布道者」。他主導技術戰略,尤其是零知識證明 (ZK) 路線。在他的推動下,Polygon 先後花費數億美元收購 Hermez 和 Mir,重倉 ZK 技術,為後來的 Polygon zkEVM 打下了根基。

他不僅在技術方向上發揮作用,更是 Polygon 對外敘事的代表人物。無論是播客、技術峰會,還是研究社群的長文,他都是 Polygon「講故事」的聲音之一:Polygon 不僅是一條側鏈,而是一個多鏈宇宙,是以太坊擴容版圖的關鍵拼圖。他的身影出現在媒體專訪中,也出現在開發者大會的講台上,既像是一位工程師,又像是一位宣傳者。

但隨著專案的膨脹與成熟,裂痕逐漸顯現。2023 年,四位聯創中的 Anurag Arjun 先行離開,轉身打造自己的模組化鏈 Avail;同年 10 月,另一位聯合創辦人 Jaynti Kanani 也宣布退下日常事務。創辦人們曾經的親密戰友關係,被時間與專案複雜性的增長一點點稀釋。

兩年後,Mihailo 成為第三個離開的人。他在聲明中提到「願景分歧」,也坦言自己已不能以最佳狀態貢獻。此後基金會由 Sandeep Nailwal 獨自執掌。Mihailo 的故事裡沒有逃亡、沒有醜聞,也沒有轟然倒塌的戲劇性結局,言辭溫和,顯得安靜、乾淨。

卸任 Morph CEO,她留下了「腳照梗」

Cecilia 離開 Morph 的過程,可以概括為在內鬥、權力博弈與外部爭議中被裹挾著走向退場。

今年 6 月,Morph 聯合創辦人兼 CEO Cecilia Hsueh 在社交媒體發文,宣布正式卸任 CEO 職務,將位置交給前 YGG 高管、Binance 老將 Goltra。她說這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自己將以顧問身份繼續支持團隊。

Cecilia 出生於台灣,常駐新加坡。她進入加密行業的起點是交易所 Phemex,曾擔任首席行銷官,並短暫代理過 CEO 職務。在此之前,她的履歷主要集中在市場行銷和運營。2023 年,她被 Bitget 與 Foresight Ventures 挑選,與前 Gitcoin 成員 Azeem Khan 組成「臨時搭檔」,共同成為新孵化公鏈 Morph 的聯合創辦人。Cecilia 出任 CEO,負責將 Morph 打造成「消費級公鏈」,試圖在 Coinbase 推出的 Base 鏈之後,找到下一個 L2 爆發點。

2024 年 3 月,Morph 完成 20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估值 1.25 億美元。融資消息一出,Morph 的熱度迅速升高,社群一度期待它能成為 Base 的競爭對手。但裂痕很快顯現:Cecilia 與 Khan 原本互不相識,被「強行配對」為創辦人搭檔,兩人理念分歧明顯,Khan 強調新興市場,Cecilia 則專注於對外形象與市場行銷。隨著時間推移,矛盾逐漸激化。

在此之後,Morph 因為揮霍式的支出與戰略混亂頻頻見諸媒體:在新加坡 Token2049 豪擲數十萬美元,邀請 K-pop 樂隊 tripleS 和 DJ SODA 助陣;在紐約世貿中心 77 層租下辦公室,與 Foresight 和 The Block 共用;為複刻 Uniswap v2 的專案 BulbaSwap 支付超過 20 萬美元開發費,但該 DEX 僅排到全球前 200。

與此同時,Morph 主網交易量始終低迷,日均僅 1.6 萬筆,遠不及 Base 的數百萬筆。原計畫的代幣發行一再推遲,內部人員流失嚴重,甚至有人未能拿到明確的代幣合約。

2025 年初,Khan 宣布退出 Morph,轉去創辦新的區塊鏈 Miden。Cecilia 仍然掛名 CEO,但實權進一步削弱。最終在 2025 年 6 月,她選擇離開。

更戲劇性的是,Morph 的真正掌舵人或許從來不是檯面上的 CEO。據 Blockworks 報導,Foresight Ventures 聯合創辦人 Forest Bai 被員工稱作「幽靈掌舵人」。他雖然不在 Morph 的管理層,卻深度參與戰略、預算、人事,甚至被正式加入 Slack 頻道,直接對團隊施加影響。這使得 Morph 的治理和權力結構備受質疑。

而有些抽象的是,在大部分加密社群的人心裡,Cecilia 的形象始終模糊。但因為她一度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自己腳部的照片,反而讓她的腳部留給了外界最深的記憶點。

📍相關報導📍

諾貝爾獎經濟得主Simon Johnson:加密貨幣危機即將到來

加密貨幣分析:教堂、遊樂園與賭場 —— 2025 年公鏈生態的三重視角

985學歷不如1萬粉絲,小紅書正成為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新獵場

Tags: EOSio.netPolygon創辦人加密貨幣


關於我們

動區動趨

為您帶來最即時最全面
區塊鏈世界脈動剖析
之動感新聞站

訂閱我們的最新消息

動區精選-為您整理一週間的國際動態

戰略夥伴

Foresight Ventures Foresight News

主題分類

  • 關於 BlockTempo

動區動趨 BlockTempo © All Rights Reserved.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所有文章
  • 搶先看
  • 市場脈動
  • 商業應用
  • 區塊鏈新手教學
  • 區塊鏈技術
  • 數據洞察
  • 政府法規
  • RootData
  • 登入

動區動趨 BlockTempo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