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剖析了永續合約的風險管理方式,從強制平倉、保險基金到自動減倉,解釋了交易所的風控機制,並提供了交易者的應對策略。
(前情提要:加密賭徒血實錄:在合約中被慾望餵養,遭命運吞噬 – 浙裡重生、James Wynn、涼兮 )
(背景補充:巨鯨James Wynn「賠光認輸」:放棄開合約,我要離開這個墮落之地 )
平倉與爆倉,是交易所和每一位交易者遲早必須面對的「宿命」。如果說開倉是一段關係的開始,充滿了情緒、信仰與幻想,那麼平倉就是這段故事的句點,無論是心甘情願還是身不由己。
強制平倉,對交易所而言,其實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不僅得罪用戶,稍有不慎還極易引發穿倉導致自己虧損,落難時還沒人會可憐你。因此,要做到極致的「強」,是需要真功夫的。
再多說一句,無論所謂的造富效應,清算機制是一家交易所的良心和責任。
今天,我們只談結構與演算法,強平的真實邏輯到底是什麼?清算模型如何保護市場的整體安全?
抬槓免責聲明:如果你覺得我說的不對,那就是你對。
娛樂免責聲明:別太在意數字,重在體會邏輯,隨便看看,圖一樂!
第一部分:永續合約的核心風險管理框架
永續合約作為一種複雜的金融衍生品,允許交易者利用槓桿放大其資本,從而有潛力創造遠超其初始本金的回報。然而,這種高回報的潛力也伴隨著同等甚至更大的風險。槓桿不僅放大了潛在利潤,也同樣放大了潛在虧損,這使得風險管理成為永續合約交易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組成部分。
這套體系的核心,在於有效控制和化解高槓桿交易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它並非單一機制,而是一套由多個相互關聯、逐級觸發的防禦層所構成的「階梯式」風控流程,旨在將個別帳戶爆倉所造成的損失限制在可控範圍內,防止其蔓延並衝擊整個交易生態系統。
如何把瀑布的力量,化為溪水的溫柔:收放自如,滴水不漏,剛柔並濟。
風險緩解的三大支柱
交易所的風險管理框架主要依賴三大支柱,它們共同構建了一個從個體到系統、從常規到極端的全方位防禦網路:
- 強制平倉(Forced Liquidation):這是風險管理的第一道,也是最常用的防線。當市場價格朝著對交易者不利的方向變動,導致其保證金餘額不足以維持倉位時,交易所的風險引擎會自動介入,強制關閉虧損倉位。
- 保險基金(Insurance Fund)::這是第二道防線,作為抵禦系統性風險的緩衝池。在市場劇烈波動時,強平倉位的成交價格可能會劣於交易者的破產價格(即虧損耗盡全部保證金的價格),由此產生的額外虧損(即「穿倉損失」),將由保險基金來彌補。
- 自動減倉(ADL):這是最後一道,也是極少被觸發的防線。ADL 機制僅在極端市場行情(即「黑天鵝」事件)導致大規模強平,並耗盡了風險保障基金後才會啟動。它透過強制減持市場上盈利最多、槓桿最高的反向倉位,來彌補風險保障基金無法覆蓋的虧損,從而確保交易所的償付能力和整個市場的最終穩定。
這三大支柱共同構成了一個邏輯嚴謹的風控鏈條,整個系統的設計哲學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經濟學中的「社會契約」,闡明了在高風險的槓桿交易環境中,風險分層承擔的原則。
交易者風險 ——> 風險保障基金 ——> 自動減倉(ADL)
最初,風險由個體交易者承擔,他們有責任確保帳戶中有足夠的保證金。若個體責任無法履行,風險則轉嫁給一個由集體資金(透過強平手續費等方式)構成的緩衝池——風險保障基金。只有在極端情況下,當這個集體緩衝池也無法承受衝擊時,風險才會透過自動減倉的方式,直接轉移給市場上盈利最多的參與者。這種分層機制旨在最大程度地隔離和吸收風險,維持整個交易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穩定。
第二部分:風險基礎:保證金與槓桿
在永續合約交易中,保證金與槓桿是決定交易者風險敞口及潛在盈虧的兩個最基本要素。深刻理解這兩個概念及其相互作用,是有效管理風險、避免被強制平倉的基礎。
初始保證金與維持保證金
保證金是交易者為了開設和維持槓桿倉位而必須存入並鎖定的抵押品。它分為兩個關鍵層級:
- 初始保證金:這是開設一個槓桿倉位所需的最低抵押品。它相當於交易者參與槓桿交易的「入場券」,通常以倉位名義價值除以槓桿倍數來計算。例如,用 10 倍槓桿開立一個價值 10,000 USDT 的倉位,交易者需要存入 1,000 USDT 作為初始保證金。維持保證金:這是維持一個未平倉位所需的最低抵押品。它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門檻,數值上低於初始保證金。當市場價格朝不利方向變動,導致交易者的保證金餘額(初始保證金 +/- 未實現盈虧)下跌至維持保證金水平以下時,就會觸發強制平倉程序。
- 維持保證金率(MMR):指最低的保證金維持率
保證金模式解析:比較分析
交易所通常會提供多種保證金模式,以滿足不同交易者的風險管理需求,主要有三種類型:
- 逐倉保證金(Isolated Margin):在這種模式下,交易者為每一個倉位分配特定數額的保證金。各倉位風險相互隔離,若發生強平,交易者所需承擔的最大損失僅限於為該倉位劃撥的保證金,不會影響帳戶中的其他資金或其他倉位。
- 全倉保證金(Cross Margin):在這種模式下,交易者期貨帳戶中的全部可用餘額都被視為所有未平倉位的共享保證金。這意味著,某個倉位的虧損可以被帳戶中其他可用資金或其他盈利倉位的未實現利潤所抵銷,從而降低單一倉位被強平的風險。但一旦觸發強平,交易者可能會損失其帳戶中的所有資金,而不僅僅是單一倉位的保證金。
- 組合保證金(Portfolio Margin):這是一種更為複雜的保證金計算模型,專為經驗豐富的機構或專業交易者設計。它根據整個投資組合(包括現貨、期貨、選擇權等多種工具)的總體風險來評估保證金要求。透過識別並計算不同倉位之間的對沖效應,組合保證金模型能為對沖良好、多元化的投資組合顯著降低保證金要求,從而大幅提升資金利用率。
分層保證金制度(風險限額)
為了防止單一交易者持有過於龐大的倉位,並在強平時可能對市場流動性造成巨大衝擊,交易所普遍實施了分層保證金制度,也被稱為風險限額。該制度的核心邏輯是:倉位越大,風險越高,因此需要更嚴格的風控措施。
具體來說,該系統將倉位的名義價值劃分為多個層級。當交易者的倉位價值從較低層級躍升至較高層級時,平台會自動實施兩項調整:
- 降低最高可用槓桿:倉位越大,允許使用的最高槓桿倍數越低。
- 提高維持保證金率(MMR)::倉位越大,維持該倉位所需的保證金佔倉位價值的比例越高。
這種設計有效地阻止了交易者利用高槓桿建立可能對市場穩定構成系統性威脅的巨大倉位。它相當於一個內建的風險緩釋機制,迫使大額持倉的交易者主動降低其風險曝險。
分層保證金制度不僅僅是一個風險參數,更是交易所用來管理市場流動性、防止「連環爆倉」的核心工具。單一的大額爆倉單(例如來自某個高槓桿的巨鯨帳戶)可能瞬間耗盡訂單簿上多個價位的流動性,造成價格急劇下跌並留下長長的下影線。這種突如其來的價格暴跌,又可能觸發其他原本安全的交易者的爆倉,形成骨牌效應。(對交易所來說,這就是穿倉風險)
透過對大額倉位施加更低的槓桿和更高的維持保證金要求,交易所顯著增加了單一主體建立足以觸發此類連鎖反應的巨大脆弱倉位的難度。更高的保證金要求就像一個更厚的緩衝墊,能夠吸收更劇烈的價格波動,從而保護整個市場生態免受集中倉位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以 Bitget 的 BTCUSDT 永續合約分層保證金制度為例,這清晰地展示了該風險管理機制的實際應用:

此表直觀地揭示了風險與槓桿的反比關係:保證金要求隨著持倉量的增加而線性上升。當交易者的 BTCUSDT 倉位超過 150,000 USDT 時,其最高可用槓桿從 125 倍降至 100 倍,同時維持保證金要求也從 0.40% 提升至 0.50%。
第三部分:清算扳機:理解關鍵價格指標
為了準確、公平地執行強制平倉,交易所的風險引擎並非直接利用瞬息萬變的市場成交價,而是依賴一套經過特殊設計的價格指標。
標記價格 vs. 最新價格
在永續合約的交易介面上,交易者通常會看到兩個主要價格:
- 最新價格(Last Price):指交易所訂單簿上最新一筆成交的價格。它直接反映了當前的市場買賣行為,容易受到單筆大額交易或短期市場情緒的影響。
- 標記價格(Mark Price):這是交易所為觸發強制平倉而計算出的一個價格,旨在反映合約的「公允價值」或「真實價值」。與最新成交價不同,標記價格是綜合多個數據源計算得出的,其核心目的是為了平滑短期價格的異常波動,防止因市場流動性不足、價格操縱或瞬間的插針行情而導致不必要、不公平的強制平倉。(現在盈虧也用標記價格做為依據)
標記價格的計算方法在各交易所大同小異,通常包含以下核心組成部分:
- 指數價格(Index Price):這是透過加權平均全球多家主流現貨交易所的資產價格計算得出的綜合價格。
- 資金基礎(Funding Basis):為了使永續合約價格緊貼現貨價格,合約價格和指數價格之間存在一個價差,稱為基差。
透過這種綜合計算方式,標記價格能夠更穩定、可靠地反映資產的內在價值,成為觸發強制平倉的唯一依據。
詳細的標記價格可參考:
ht tps://x.com/agintender/status/1944743752054227430,
ht tps://x.com/agintender/status/1937104613540593742)
強平價格與破產價格
在標記價格體系下,有兩個價格門檻對交易者的命運至關重要:
- 強平價格(Liquidation Price):這是標記價格的一個具體數值,當標記價格觸及或穿過此價格時,交易者的倉位將被強制平倉。此價格對應的是交易者保證金餘額下降至維持保證金要求的時刻。(強平價格是執行清算的扳機。)
- 破產價格(Bankruptcy Price):這是標記價格的另一個數值,代表著交易者的初始保證金已完全虧損的點位。換言之,當標記價格達到破產價格時,交易者的保證金餘額將歸零。(破產價格是執行清算的價格。)
請注意,強平價格總是先於破產價格被觸發。
強平價格與破產價格之間的價格區間,構成了交易所風險引擎的「操作緩衝區」。清算系統的效率正是在這個狹窄的區間內受到考驗。
簡單來說,槓桿率越高,初始保證金比率越低,這個緩衝區就越窄。例如,一個 100 倍槓桿的倉位,初始保證金僅為 1%,而維持保證金可能是 0.5%。這意味著從開倉到觸發強平,交易者只有 0.5% 的價格波動空間。
例如,你開了 100 倍多單,直觀來說,應該是下跌 1% 才破產,但因為保證金是 0.5%,所以在下跌 0.5% 就觸發清算,在 1% 的破產價被清算。
這種槓桿與脆弱性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正是高槓桿交易如此兇險和反直覺的根本原因。如果清算引擎能在此區間內高效地完成平倉,且成交價格優於破產價格,那麼剩餘的「利潤」將注入風險保障基金,用戶也不會欠交易所的錢。反之,若因極端市場波動或流動性短缺導致清算成交價劣於破產價格,產生的虧損則需要由風險保障基金,甚至是用戶自己來承擔。
第四部分:強制平倉流程:一步步詳解
當交易者的倉位風險達到臨界點,即標記價格觸及強平價格時,交易所的風險引擎會立即啟動一套標準化、完全自動化的強制平倉流程。這個流程旨在有序地關閉風險倉位,同時將市場衝擊降到最低。
多嘴一句,別被所謂的造富效應騙了,清算機制是一家交易所的良心和責任。

強制平倉觸發
流程始於強平條件的滿足:標記價格達到或穿過預先計算的強平價格。在系統層面,這等同於倉位的維持保證金率(MMR)達到 100%。一旦觸發,交易者便失去了對倉位的控制權,所有後續操作均由風險引擎接管。
一旦觸發強平條件,用戶的倉位將被清算引擎接管並以「破產價格」在內部結算。(破產價格差於強平價格)這兩個價格之間的關係揭示了強平機制的核心邏輯:交易所的風險引擎總是在強平價格到達時啟動清算流程,力求在到達破產價格前完成倉位平倉。
強平瀑布,化為涓涓細流
風險引擎接管後,通常會按照預設順序執行以下操作(各交易所可能略有不同):
- 取消未成交訂單:流程的第一步是立即取消與該風險倉位相關的所有未成交訂單。在逐倉保證金交易中,系統會取消該交易對的所有開倉或加倉訂單;在全倉模式下,系統可能會取消帳戶中所有可能增加風險敞口的訂單。
- 部分平倉或階梯式平倉:對於持倉量較大、處於較高保證金層級的交易者,風險引擎並不會一次性將所有倉位推向市場。相反,它會採用一種更為謹慎的「階梯式平倉」或「部分平倉」策略。系統會計算需要平掉多少倉位才能使帳戶的維持保證金率(MMR)回落至 100% 以下的安全水平,然後僅將這部分倉位以清算單的形式掛出。這種漸進式的平倉過程旨在將大額清算單拆解為多個小單,顯著降低對市場價格的即時衝擊,避免引發連鎖反應。(有人會認為部分平倉是 ADL 操作,並不是)。
- 完全平倉:如果在部分平倉後,帳戶的 MMR 仍然等於或高於 100%,或者倉位本身就屬於最低的保證金層級(無需階梯式平倉),風險引擎將接管所有剩餘倉位。系統將以市價單的形式,在訂單簿上以最優可成交價格撮合成交,直至倉位完全平倉。
階梯式強平機制是現代加密貨幣衍生品交易所風險管理成熟度的關鍵標誌。早期的平台往往採用「全有或全無」的清算模式,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雖然易於實現,但隱藏著巨大風險。大額倉位的瞬間市價平倉極易引發價格的劇烈插針,從而觸發其他交易者的強平訂單,導致災難性的「連環爆倉」。
強平還有一個關鍵點,在哪裡平?對市場平?內部平?帳戶內平?風險保障基金內平?由於篇幅這次不展開,有機會再單獨分析。(那些號稱 AI 創作的,想想這個要怎麼開始?!)
清算費用
當倉位被強制平倉時,交易者除了承擔倉位本身的虧損外,通常還需要支付一筆額外的清算費(也稱強平費)。這筆費用的費率通常高於正常的交易手續費。
設立清算費主要有兩個目的:
- 激勵主動風險管理:較高的費用旨在鼓勵交易者主動管理其倉位風險,例如設定止損單或在接近強平價格時手動平倉,而不是被動等待系統強制執行。
- 為風險保障基金注資:強平手續費是風險保障基金的主要資金來源。交易所將這些費用注入基金池,以彌補未來可能發生的穿倉損失,從而維持整個風險管理體系的健康運作。
第五部分:安全網:風險保障基金與自動減倉(ADL)
當強制平倉啟動時,系統面臨的核心挑戰是在交易者保證金耗盡前,以優於破產價格的價格將倉位平掉。然而,在極端的市場行情下,這並非總能實現。為了彌補由此產生的虧損,交易所設立了兩個至關重要的系統級安全網:風險保障基金和自動減倉(ADL)機制。
風險保障基金
- 核心目的:風險保障基金是由交易所設立並管理的一個資金池,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彌補強制平倉造成的穿倉損失。當強平倉位的最終成交價劣於破產價格時,意味著交易者的虧損已經超出了其投入的全部保證金。此時,風險保障基金將會介入,動用池中資金來填補這部分虧空。
- 資金來源:風險保障基金的資金主要來自兩個管道:
- 強平手續費:交易所會對所有強平倉位收取一筆額外的清算費,這筆費用是基金池最穩定、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 清算盈利:若倉位被強平且最終成交價優於破產價格,扣除清算費後剩餘的保證金也將被注入風險保障基金。
- 透明度與重要性:交易所風險保障基金的規模和健康狀況是衡量其抗風險能力的關鍵指標。因此,信譽良好的交易所通常會定期或即時地向公眾披露其風險保障基金的錢包地址和資產餘額,以彰顯其透明度和償付能力。
主流交易所,如幣安 OKX、Bybit Bitget,都設立了風險保障基金。這一戰略性決策旨在向市場注入信心。這就降低了基金價值在市場崩盤時(恰恰是基金最需要的時候)暴跌的風險。因此,交易者在選擇平台時,不應僅考慮交易費用和產品功能,還應將風險保障基金的規模、歷史表現和資產構成納入考量,這些都是平台長期穩定性和用戶保護承諾的關鍵指標。
自動減倉(ADL):最後的防線
- 觸發條件:自動減倉(ADL)是交易所風險管理系統中的最後一道防線,僅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才會被啟動。其唯一的觸發條件是:當大規模、劇烈的市場波動導致穿倉損失的總金額超過了風險保障基金的全部餘額時。
- 核心功能:ADL 機制的本質是一種強制性的對手方平倉機制。當風險保障基金被耗盡時,為了彌補系統虧損,交易所的風險引擎會自動選擇市場上與破產倉位方向相反、盈利最高、槓桿最高的交易者,強制平掉他們部分或全部的盈利倉位。這些被選中的盈利倉位將以破產倉位的破產價格進行結算,實現的利潤被用來彌補系統虧損。
ADL 機制確保了即使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交易所自身也不會因穿倉衝擊而面臨償付危機,從而保護了整個平台的存續。雖然這種機制對被選中的盈利交易者來說是一種損失,但它避免了將損失無差別地分攤給所有用戶的「社會化虧損」模式,被認為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
注意:由於篇幅關係,詳細的自動減倉機制放在附錄,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查閱。
結論:風險管理與交易者責任的綜合考量
永續合約的風險管理系統是一個經過精心設計、層層遞進的多層次防禦結構。其核心目標是在高槓桿的交易環境中,維護市場的公平、穩定與可持續運作。從個體交易者的保證金管理,到作為集體緩衝的風險保障基金,再到極端情況下的最後防線 ADL,這一「瀑布式」的風控流程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一道抵禦系統性風險的堅固屏障。
系統性防禦的邏輯層次:整個框架體現了風險從個體到集體的逐級轉移與化解。強制平倉主要將風險限制在個體交易者層面,要求其為自己的倉位負責。當個體風險失控並導致穿倉損失時,風險保障基金啟動,利用過往清算事件積累的集體資金來吸收衝擊,保護其他市場參與者。
只有在這兩道防線均被突破的極端情況下,ADL 機制才會介入,透過對盈利最多的交易者進行對手方清算,確保整個交易平台的最終償付能力。這一系列機制,是永續合約市場能夠在劇烈波動中依然保持運轉的基石。
交易者的核心責任:儘管交易所提供了強大的自動化風險管理工具,但交易者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風險管理的最終責任在於自己。平台的風控系統是底線保障,而非盈利策略的一部分。依賴系統強平作為「最後的止損」,不僅會因額外的清算費用而侵蝕本金,更讓自己在極端行情下面臨 ADL 的潛在風險。
推薦的(負責任的)保證金交易實踐:
- 有效利用風險管理工具:在開設任何槓桿倉位前,應始終設定合理的止損單。這是主動控制虧損、避免觸及強平水平的最有效方法。
- 謹慎選擇槓桿:槓桿會放大風險,交易者應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交易策略和市場狀況,選擇合適的槓桿倍數,避免盲目追求高槓桿帶來的名義回報。理解名義槓桿與實際槓桿的意義和影響至關重要。
- 理解並監控保證金要求:必須充分理解分層保證金制度,清楚不同倉位規模下的維持保證金要求的變化。在增加倉位時,應預判進入更高層級對強平價格的影響。
- 保持警惕,主動監控:交易者應持續關注自己倉位的強平價格與當前標記價格的距離。在市場波動加劇期間,密切關注 ADL 風險指示器的變化,若發現風險等級上升,應果斷採取降低槓桿或部分止盈等措施。
最後的叮嚀
強平不是罪惡,而是維護期貨市場秩序的代價;爆倉不是懲罰,而是系統賴以生存的必要機制;ADL 不是偏見,而是讓交易得以繼續的無奈之舉。
你可以有情緒,但必須懂規則。因為在交易的博弈中,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你「覺得值不值得」,而是你「付不付得起代價」的那一刻。
永續合約並不「永續」,它只是將風險在時間上進行了重新分配。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願我們永遠對市場懷有敬畏之心。
以下為附錄
附錄:自動減倉(ADL)機制詳解:交易所不敗的根基
自動減倉(ADL)是交易所的終極風險管理工具,其運作機制雖然複雜,但對高槓桿、高盈利的交易者至關重要。理解其排序規則、執行流程以及如何規避風險,是每一位經驗豐富的永續合約交易者的必備知識。
ADL 排序系統
當 ADL 被觸發時,系統並非隨機選擇對手方進行平倉,而是遵循一套基於風險和收益的嚴格排序系統。所有持有反向倉位的交易者都會被置於一個優先級隊列中,排名最高的交易者將被優先自動平倉。
- ADL 排名計算公式:儘管各交易所採用的公式略有差異,但核心邏輯高度一致。排名分數(ADL Rank)主要由兩個變數決定:盈利百分比(PnL Percentage)和有效槓桿(Effective Leverage)。
對於盈利倉位:排名分數 = 盈利百分比 × 有效槓桿
對於虧損倉位(儘管被選中的概率極低):排名分數 = 有效槓桿 / 盈利百分比
公式核心組成部分解析:
- 盈利百分比 PnL Percentage:指倉位的未實現盈虧(PnL)佔倉位開倉價值的百分比。盈利越大,此數值越大。
- 有效槓桿:這是整個公式中最關鍵也最容易被誤解的部分。它並非用戶開倉時選擇的槓桿倍數,而是反映倉位當前真實風險暴露的動態槓桿。其計算公式為:
有效槓桿 = |倉位名義價值| / (錢包餘額 + 未實現盈虧)
這個公式揭示了一個重要現象:當一個倉位的未實現利潤增加時,分母變大,其有效槓桿會相應降低。反之,當一個倉位接近爆倉時,其未實現虧損導致分母急劇減小,有效槓桿會變得極高。因此,ADL 系統優先選擇的是那些當前盈利高且初始槓桿也高的交易者。
ADL 風險指示器
為了幫助交易者直觀了解自己被自動平倉的風險,交易平台通常會在持倉介面中提供一個風險指示器。該指示器通常由五個級別(或五個小燈)組成,亮起的燈越多,代表該倉位在 ADL 隊列中的排名越靠前,被自動平倉的風險越高。當五盞燈全部亮起時,倉位處於最高風險等級。
ADL 執行流程
假設市場急劇下跌導致大量多頭倉位被清算,產生的虧損耗盡了風險保障基金。ADL 系統被觸發,執行流程如下:
- 識別對手方:系統掃描所有持有多頭倉位的交易者。
- 計算排名:根據上述 ADL 排名公式,計算每個空頭倉位的排名分數,並生成一個從高到低的優先級隊列。
- 執行減倉:系統從隊列頂端的交易者(排名分數最高者)開始減倉。假設需要彌補的虧損對應 100 BTC 的倉位,而排名第一的交易者持有一個 20 BTC 的盈利空頭倉位,系統將強制平掉這個 20 BTC 的倉位。
- 價格與費用:被減倉的倉位將以觸發 ADL 事件的多頭倉位的破產價格進行結算。被執行 ADL 的交易者無需支付任何交易費用。
- 循環執行:如果排名第一的交易者的倉位不足以完全彌補虧損(例如,仍有 80 BTC 的虧空),系統將繼續對排名第二、第三的交易者進行減倉,直到所有虧損被完全覆蓋。
看到這裡大家肯定一頭霧水,舉個例子:

此表清晰地揭示了 ADL 排序的核心邏輯。儘管交易者 C 的盈利百分比最高(500%),但由於其有效槓桿較低(5 倍),其 ADL 排名分數(2500)反而低於盈利百分比較低但有效槓桿更高的交易者 A(250% * 15 倍 = 3750)和 B(150% * 20 倍 = 3000)。這直觀地說明了 ADL 機制旨在優先處理那些透過高槓桿實現高收益的風險承擔者。
如何降低 ADL 風險
交易者可以採取主動措施來降低自己的 ADL 排名,從而規避被自動減倉的風險:
- 降低槓桿: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降低槓桿直接減小了排名公式中的「有效槓桿」因子,從而顯著降低 ADL 排名分數。
- 部分平掉盈利倉位:部分平掉盈利較高的倉位,可以降低「盈利百分比」因子,同樣能有效降低 ADL 排名。將浮動盈利轉化為實際收益,也能降低整體的風險敞口。
- 密切關注 ADL 指示器::在市場波動劇烈期間,應始終關注自己倉位的 ADL 風險指示器。若發現指示器等級上升,應立即採取上述風險管理措施。
📍相關報導📍
MEXC 合約網格交易機器人:助交易者在多種市場狀況下快速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