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銀行評估穩定幣抵押品與加密貨幣 ETF 的託管服務,再次凸顯華爾街正加速擁抱區塊鏈技術。
(前情提要:對話 Circle 執行長:盈利模式、銀行競爭與 Arc 區塊鏈策略 )
(背景補充:以太坊開發者安裝「惡意 AI 插件」遭駭,加密錢包三天清空,十年資安經驗也沒用 )
花旗銀行(Citigroup)進入 Web3 又有新動作,正為穩定幣及加密貨幣 ETF 抵押資產尋求託管角色,踏入數位資產深水區。
過去,主流銀行面對比特幣與以太幣大多「遠觀不碰」。如今隨著監管脈絡愈趨清晰、川普政府的友善政策到位,花旗把目光鎖定在更具合規優勢的穩定幣市場。
根據花旗內部預估,穩定幣規模有望在 2030 年擴大至 3.7 兆美元,足以改寫跨境結算、資本管理與財富配置三大環節。其金融服務部門全球合作與創新主管 Biswarup Chatterjee 直言:
為支持穩定幣的優質資產提供託管服務是我們正在考慮的首要選擇…加密貨幣 ETF 也是一種可能性,因為需要託管等量的數位貨幣來支持它們。
託管生態:一場關於安全與規模的競賽
能否穩健守護用戶資產,是加密貨幣金融能否大規模採納的關鍵。美國《GENIUS 法案》要求穩定幣發行方必須持有經審計、一比一的現金或國債儲備。
花旗看準這道門檻,計畫把高品質國債與現金部位納入自家保管庫;銀行既有的風險管理流程可望降低代幣化資產操作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加密貨幣 ETF 抵押物託管大多流向 Coinbase,市占率約八成,但花旗在傳統金融客群的信任度,讓它仍有機會獲得不小的市場。
代幣化支付:24/7 結算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花旗也看好區塊鏈對支付效率的提升。内部「Citi Token Services」平台已於紐約、倫敦、香港完成多次實戰測試,處理金額達數十億美元,證明代幣化存款可在每天 24 小時、全年無休的架構下完成秒級結算。
花旗同時攜手 Payoneer 等金融科技夥伴,嘗試把服務觸角伸向跨境電商與自由工作者的收款需求,藉此打造下一代全球清算網路。
傳統金融集體起跑,競賽進入深水區
花旗的舉動並不孤單。包括摩根大通、高盛、紐約梅隆銀行也相繼試水溫,內容涵蓋以加密貨幣作為貸款抵押、為 DeFi 協議提供銀行級風險控管…等。雖然各家切入角度不同,底層邏輯卻一致:把區塊鏈效率與現有管制優勢結合,並確保反洗錢、資安與客戶保護到位。
總結來看,花旗以託管服務為槓桿,結合代幣化支付測試,正加速把傳統銀行品牌延伸到數位資產領域。儘管未來仍有市場份額爭奪、安全事件與技術標準統一等挑戰,但華爾街已明確表態:區塊鏈不再只是周邊嘗試,而是金融基礎建設的新必修課。
📍相關報導📍
麻吉大哥光速轉空!黃立成平倉25倍多單後再開 「25倍ETH空單」,賭以太坊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