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央行數位貨幣(CBDC),在華盛頓DC與台北卻有截然不同的命運,在美國國會眼中,CBDC彷彿是個潛藏「風險」的潘朵拉盒子,而在台灣央行手裡,數位新台幣卻被視為通往金融未來的擺渡船。
(前情提要:中央銀行公開詳解「零售型CBDC」全民都能用的數位新台幣!不記名錢包需手機認證 )
(背景補充:V神:台灣、World ID的單一ZK身分有風險,須走向多元數位身份 )
美國眾議院子彈上膛,準備在 7 月中旬「加密周」投票禁止聯準會發行數位美元,理由是「政府掌控的數位貨幣」可能侵犯公民的財產隱私權。
與此同時,台灣央行正積極推動數位新台幣試點,甚至在今年 7 月率先以「客家幣」數位券展開實地應用測試。為何同樣是民主政府,對待CBDC的態度卻南轅北轍?答案或許藏在兩地對隱私權、金融創新的社會心態差異。
隱私陰影下的數位美元
在美國,隱私權是圍繞CBDC爭論的核心。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推動的「反對CBDC監控國家法案」(Anti-CBDC Surveillance State Act)明確旨在阻止聯邦準備理事會發行數位美元。
該法案由共和黨籍議員、美國眾議院多數黨黨鞭湯姆埃默(Tom Emmer)領銜,強調數位美元若缺乏現金般的隱私保護,恐成為政府監視公民交易、干預經濟自由的工具。
埃默直言,CBDC 是一種政府可程式的數位貨幣,若沒有內建隱私機制,將賦予聯邦政府單方面監控人民交易、限制「政治上不受歡迎活動」的權力。在法案詮釋與支持者眼中,數位美元簡直像一匹披著創新外衣的特洛伊木馬,暗藏擴張金融監管的野心。
延伸閱讀:美國眾議院14日開始「加密周」立法馬拉松:穩定幣、監管邊界、反CBDC!
美國國會主流民意對此顯得相當警惕。今年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強調,永久禁止CBDC發行是保障美國人金融隱私的必要之舉。國會共和黨人甚至將禁止CBDC視為美國保持數位資產領導地位的關鍵,認為唯有確保公民財務自由與隱私權不受侵害,美國才能贏得未來的數位經濟競賽這種立場背後,不僅有意識形態因素,更有選民態度的支撐:2023年一項針對全美的調查,僅16%的美國民眾支持政府推行CBDC,反對者則高達34%,其餘近半數尚無明確看法。
當進一步了解CBDC潛在風險後,多數美國人態度更趨負面:68%的人表示如果數位美元讓政府能監視他們的消費,就會明確反對。總體有 76% 的受訪者認為政府不應發行CBDC,因為它可能讓政府監控人民購買行為、控制花錢方式。可見隱私被侵犯的憂慮,在美國主流民意中根深蒂固。
這種憂慮流動在美國人的血脈裡,支持禁令的政客們時常援引他國的案例:中國的數位人民幣(e-CNY)被視為政府監控人民經濟活動的利器,而加拿大在2022年凍結抗議者銀行帳戶的事件更讓人警覺數位金融主權握在政府手中,可能斬斷公民反對聲音的命脈。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雖然並未明確反對數位美元,但也多次強調「寧可把事情做對,不要倉促」的原則,表示只有在國會、政府和公眾廣泛支持下,聯準會才可能推進CBDC計畫。身為全球儲備貨幣發行機構,聯準會深知美元地位關乎重大,對觸及全民帳戶與交易資訊的敏感議題非常小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辯論中,美國兩黨對CBDC雖然都有疑慮,但出發點略有不同。共和黨人更傾向從防範政府濫權的角度反對CBDC,而民主黨人中也有相當比例對此抱持保留態度,質疑霸權是美國人的天性。
無論黨派,「現金即匿名自由」這傳統觀念深入美國人的心,正如美元紙鈔上印著的諺語「In God We Trust」,美國人對現金的信任源於它的不記名屬性和實物掌控感。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所代表的私密性和自由度,對尊重個人隱私和財產自由的美國公民而言,需要非常謹慎的權衡。
創新兼顧隱私(?)的數位新台幣
與美國的顧慮重重形成對比,台灣對零售型CBDC,所謂「數位新台幣」採取的是積極但審慎的推進態度。
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曾表示,發行 CBDC 必須非常小心,尤其牽涉隱私權議題更需審慎處理,他點出中國在數位人民幣推行過程中「比較不在意這塊」,這與不同政體對於隱私權重視程度不同。
台灣雖不至於落後國際腳步,但也絕非一味求快,像是鄰近的韓國在加密貨幣政策上力度頗大,選前風風火火喊著推動 CBDC,卻在 6 月底突然喊停,可見新政府內部決策的紊亂。
儘管如此,台灣央行近來在零售型CBDC上明顯加快了腳步。2025 年 6 月,央行在公聽會上公布了數位新台幣的完整設計藍圖,並預告將在 7 月首度結合文化部客家委員會的「客家幣」計畫進行小規模試辦,透過數位振興券的形式讓民眾體驗 CBDC 支付流程,台灣選擇從政府補助數位券切入,一方面風險可控,另一方面可讓民眾在日常情境中感受數位貨幣的方便(尤其在中老年用戶上),為未來更大規模的 CBDC 暖身。
制度設計上,台灣央行試圖在創新與隱私之間尋求平衡,以化解各界對 CBDC 資安外洩、政府監控的疑慮。
「公私雙層架構」是數位新台幣所稱的技術基礎:央行只提供底層發行與清算平台,將數位貨幣分配給商業銀行或電子支付機構;由這些中介機構為用戶開立數位錢包、提供支付 App 接入等服務。
換句話說,央行不直接跟民眾打交道,維持既有的兩層金融體系,使 CBDC 的流通模式模擬現行現金與存款體系。這種設計避免了聯準會所擔心的「中央銀行對接個人」模式,可降低銀行直接被「去中介化」的風險。
隱私保障方面,台灣央行深知民眾對政府掌握個人交易資訊有所顧慮,因此在錢包設計上引入了不同層級的身份驗證選擇。數位新台幣錢包分為記名錢包與不記名錢包兩大類:若民眾選擇不記名錢包,僅需綁定手機號碼而無須提供其它個資,代價是錢包餘額與交易額度較小(目前上限約新台幣3萬元)。
這種匿名錢包如同數位版的實體現金,用起來「更具隱私」,遺失後資金也無法找回,像丟了錢包就掉了現金。記名錢包需要透過銀行執行嚴格的實名認證(KYC),可享受較高的餘額及交易上限(個人記名錢包上限初訂10萬元),並提供遺失掛失後資金尋回的服務。
重要的是,央行強調所有用戶個資將由中介機構依《個人資料保護法》妥善保管,央行自身的平台只保存經過去識別化處理的交易資訊,若有司法調查需求,也必須依法程序調取。
政府想直接全面監控每個人的消費行為將極為不易,至少在設計上,消弭外界對「數位新台幣=天眼」的疑慮。至於台灣民間對數位新台幣有各種反應,監控工具信與不信,見仁見智。
台灣社會對數位貨幣的反應,目前呈現出觀望中帶有期待的態度。央行委託的調查顯示,一般民眾、店家、攤販對於 CBDC 的認知度仍然不高,有超過9成受訪者一開始「沒聽過」數位新台幣。
然而在了解相關概念與功能後,民眾願意使用CBDC的比例從調查前的 49.1% 大幅提升至 71.5%,顯示宣導與教育能鼓勵公眾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度。偏向相信政府,是台灣人的天性。
同時調查也反映出隱私與資安是大家最關心的議題:45.2%的民眾擔心數位新台幣會留下交易記錄,暴露個人消費行蹤。
不過如果能取得國際級的資安認證,且政府只有在合法調查非法活動時才能調閱資料,那麼有超過七成的民眾表示此舉能緩解他們對隱私外洩的疑慮。這表示,多數台灣民眾本質上還是權衡風險下的理性觀望:希望看到隱私保護的制度夠安全、夠真實,然後才願意安心擁抱數位貨幣帶來的便利。
隱私 vs. 創新
美國和台灣圍繞 CBDC 展現不同態度,美國選擇暫時按下剎車鍵:國會強勢介入,以立法形式劃下紅線,寧可放緩數位美元的腳步,也不願冒侵犯公民財產隱私的風險。這背後有美國獨特的歷史與文化考量,一個經歷過金融監管擴權爭議的社會(像愛國者法案的金融監控),看待政府直接介入個人錢包,天生保持高度警惕。
對台灣而言,數位新台幣承載著多重期待,提升支付效率、加速數位經濟轉型,甚至在地緣政治上彰顯自己不落人後的科技實力,畢竟鄰近的中國大陸支付寶有多好用,我們早已聽膩了。
美國和台灣對CBDC迥異的態度並無絕對的對錯之分,而是反映出各自社會價值權重的不同。美國強調「若有疑慮,寧可不做」,這種保守立場守護了公民隱私與現金文化,但也可能讓創新步伐放緩,讓出部分數位金融主導權(有評論擔心,當美國抵制自己的數位美元時,會否給他國數位貨幣創造機會在國際貿易中搶佔先機?雖然這機率實在低)。
台灣則選擇「在安全網上起舞」,選擇相信透過設計與法律配套,可以將風險鎖在籠子裡,讓央行數位貨幣為社會帶來乾淨效益。而台灣的經驗或許也將對其他國家央行有所啟示:能不能打造一種兼顧隱私與創新的 CBDC 範本,讓人民在享受數位金融便利的同時,仍無須擔心個人財務被「透明化」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