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全面禁止所有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活動,涵蓋加密貨幣的發行、銷售、購買、持有、使用以及推廣活動,並將挖礦、使用數位錢包以及經營加密貨幣交易所列為非法行為,堪稱全面封殺。
(前情提要:香港穩定幣條例 8/1 生效:牌照、監管、銀行託管…重點速看)
(背景補充:里程碑!美國通過三項加密貨幣法案:GENIUS穩定幣、Clarity監管、反CBDC法送交川普簽署)
阿爾及利亞全面禁止加密貨幣!根據阿爾及利亞新聞資訊平台《Fibladi》報導,阿爾及利亞已於 7 月 24 日通過修訂法律(第 25-10 號法律),正式禁止所有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活動。
全面封殺加密貨幣
這項禁令涵蓋了加密貨幣的發行、銷售、購買、持有、使用以及推廣活動,範圍包括比特幣、USDT 等所有加密資產。此外,法律還將挖礦、使用數位錢包以及經營加密貨幣交易所列為非法行為,堪稱全面封殺。
違反禁令的後果也相當嚴重,違規者將面臨 2 個月至 1 年的監禁,以及 20 萬至 100 萬第納爾(約 1,540 美元至 7,700 美元)的罰款。若違規行為涉及有組織犯罪網路或金融犯罪活動,處罰還將進一步加重。
政府思維:風險高於創新
阿爾及利亞官方表示,全面禁止加密貨幣的主因是要防堵洗錢與恐怖主義融資,並消除逃稅與詐騙風險。同時,當局還留意到低電價誘發的「挖礦」活動愈來愈盛,認為即使訂定合規框架,執法難度仍高,不如一刀切。這種策略與中國大陸早年封殺加密貨幣的邏輯相似:國家用「可控性」交換潛在的創新紅利。
不過,國際反洗錢組織 FATF 雖同意各國因地制宜,但核心精神是「風險導向監管」,而非直接封殺。阿爾及利亞選擇用最極端手段,確實能達到控管目的,但同時也關上了引進金融科技、提升包容性的窗口。
對市場與民眾的衝擊
禁令發布後,當地用戶最快感受到的是出入金管道被切斷。過去依賴 VPN 登入幣安、OKX 等交易所的散戶,如今一旦被追蹤到資金流,將直接面臨刑責。目前,阿爾及利亞銀行、司法警察與網路安全單位正協同監控,連試圖下載錢包 App 都可能成為執法調查線索。
不過有金融科技分析師對此提醒,全面禁令容易迫使交易走向「地下化」,政府反而更難掌握真實的資金流向:
「擋住合法出口後,需求不會消失,只會轉往暗網。對執法單位來說,這等於把事情推進更難追蹤的灰色地帶。」
全球加密貨幣市場仍持續成長
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為加密貨幣提供明確的監管框架,推動產業發展。例如,香港批准了比特幣和以太坊現貨 ETF,並向多家加密貨幣交易所發放牌照;歐盟通過 MiCA 法案,為歐洲加密貨幣市場設立了全面的監管標準;美國則更不必多言,川普帶頭下,比特幣國家戰略儲備、加密貨幣 ETF、穩定幣法案、加密貨幣企業 IPO 接踵而至,全球接納加密貨幣的趨勢已經形成。
而從支付角度來看,支付巨頭如 PayPal、Stripe 等,均逐步將加密貨幣支付整合進其系統,顯示加密貨幣在支付領域的應用日益普及,並走向大眾化、推動金融普惠的願景。
歷史告訴我們,技術創新浪潮難以逆行。全面封鎖固然能在短期換得表面穩定,但若無配套策略,最終可能在一片地下化的迷霧中失去監管主導權,也讓國家與新興金融架構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