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台灣房市出現了「開價高、成交低」的現象嗎?網上討論,成交價與開價平均落差超過一成,量縮、政策收緊與大量交屋潮混在一起,買方進入觀望期,賣方的考驗則是現金流。
(前情提要:華爾街先知警告:近半嬰兒潮世代無力負擔「養老費用」,房屋抵押潮帶給房市重壓 )
(背景補充:打房逼到建商!公文曝光要建材「降價5-10%」,不動產成案越來越難 )
電商創辦人陳昶貼出一則台灣不動產交易的小故事,他本人近期買入一間開價 3,380 萬元的台中電梯大樓,經過三個月拉鋸,最終以 2,540 萬元成交,價差達 840 萬元。社群回應,這就是 2025 年台灣房市寫照!賣方開價誇張,但買方砍價越來越不留情,面子和裡子的價格落差非常之大。
陳昶表示,「這是現在的市場現實。屋主開價只是場面話,真正能成交的,往往差一大截。如果你要買房,我認為明年的價格一定會比今年下半年還要更軟更漂亮更甜。但你可以現在就開始先看房子。」
開價上天,成交落地
從電商創辦人陳昶的台中成交案觀察,開價與成交價拉開平均 10% 至 12% 的間隙。深思 AI 報告指出,議價空間在台北約 12.8%、新北 11.5%、台南 11.1%,差距擴大的原因不在成本,而在心理,賣方習慣延續過去五年的高點標價,買方卻看到升息、政策收縮與全球不確定,把價格主導權收回來。
部分買家自認時程緊迫「能接就接」,大多數自住客卻可以等待,一來一往拉開了成交價距。
量縮才有價穩?
降溫的首要徵兆是成交量急速萎縮。預售屋月成交戶數自高峰 1.6 萬戶滑落至 3,000 戶,跌幅超過八成。追蹤台灣不動產交易 2025 年 1 至 4 月成屋買賣移轉棟數,已經寫下 2019 年以來低點。
全國房仲門市 4 月比 3 月少了 20% 筆成交,相較去年同期衰退 30% 至 40%。
量縮的同時,信義的房價指數仍保持年增,但區域差異越來越明顯,台南季跌 8.49%、新竹 6.29%、高雄 5.06%。建商祭出「送裝潢、送家電」或「低自備款」等變相讓利,避開實價登錄下修,業者實質讓利已開始。
政策、供給、信心三個層面
壓力首先來自政策打房,2024 年 9 月上路的第七波信用管制取消第二戶貸款寬限期並下調成數,直接壓縮了投資客的資金周轉空間,大部分投機客退場後,市場議價回歸自住需求邏輯。
再來是供給面,2025 下半年到 2026 年初,約 10 萬戶預售屋交屋,加上既有新成屋庫存,建立龐大拋售壓力,部分屋主在台幣急升後面臨現金流考驗。
最後是交易信心層面,當前高資產人士面對全球經濟放緩、地緣政治風險升高,有超過 5 成的不動產潛在買家選擇觀望到 2026 年,導致主力市場進入「買賣僵持期」。
買方慢來、賣方要捨得
目前對有不動產交易的需求民眾,有什麼建議呢?
自住的買家,如今握有時間與資訊優勢,可趁房價修正期多看多談,理解各地區體質,至少可以等明年「修正結束」。
對賣方而言,現金流與持有成本才是真議題。若已遇到符合預期的出價,早一步成交勝過漫長議價;否則未來交屋潮正式湧現、實價登錄持續揭露低價,議價空間可能更大。
買家掌握節奏,慢慢看慢慢談是當下較佳策略。賣方要是周轉需求,一定要衡量成交的時間成本。
📍相關報導📍
解碼比特幣「非常規暴漲」:當利率攀升、美元貶值遇上兆級美元赤字